“水痕描”中的現代青春寫意
“水痕描”中的現代青春寫意
——評王奮英畫作
都市人文風 王奮英
看奮英的畫,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青春氣息。只是這青春不是“五四”時代的激昂澎湃,而是真正屬于她自己和那一代人血脈心跳、流淌不悸的青春樣態。奮英的畫引起我注意的是幾幅苦意甚濃的作品,描摹的是陜北老者、四川農民、拿藍圍巾的老工人以及堅毅果斷的婦女。苦意,是傳統文人畫的正宗。奮英不僅習得了“八大”減筆入畫的訣竅,更習得了“八大”有距離看世界的心態。她以中國寫意人物畫為主攻方向,淡化西式素描法,抓住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命脈”——線描。她以點入線、以點破線,打破自己2005年以前的滑順線條,凸顯中國畫線條所講究的滯澀有力和中國畫筆墨所講究的氤氳感。
苔點,作為一種中國山水畫皴擦點染的技法,以其能表現中國的陰陽哲學、虛實相生、幻化多變而為山石提神,被歷代山水畫家看重和喜愛。明唐志契言:“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古人后半句為山水向美人的借喻,恰似對奮英的影射。奮英用筆疏朗自由,用墨則潤澤渾成,筆墨靈活中見大氣與細致,既能以“風雅頌”這樣的大手筆冠之于畫面,又能把點點心跳的情愫融入紙面。她自稱,運用宿墨、埃墨與水的融匯,在每筆提按頓挫間形成因墨痕滲化美而得來的濃淡虛實相生的“水痕描”,愈加“筆墨宛麗,氣韻清高”。
奮英畫面的主體是清一色的長發、長裙、裸肩玉臂的妙齡女子,相伴蓮蓬荷葉、白鷺樹林、江流漁舟與風輕云淡,個個含蓄幽靜、深情嫵媚。她們手持音樂播放器、手機或電腦等現代電子設備,給人的感覺卻好像是《詩經》中的美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也使我們再次看到了奮英所選擇“水痕描”的魅力所在:這些清奇美麗的女主人公,告別了周昉、張萱類的綺羅人物的閑愁,也有別于今日消費時代順流而下的時尚女子的平面、淺薄與輕狂。
與之相應,畫家的用色格外講究而符合畫題,她用朱標、曙紅、胭脂、藤黃、石青、石綠(三綠)、汁綠、花青以及酞青藍等色,在淡墨宿墨與水的蓊蘊飄渺、流動幻化與定格中,是那么優雅沉著,于格清格綺中顯出難得的洗練,正可謂“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這樣的畫功,足以讓人看到奮英的潛力與成長空間,也分外讓人相信此刻年輕的她定會走出模仿的痕跡,走出新浙派人物的模樣,走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湘軍之路。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