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師父李國修二三事
7月2日,臺灣著名戲劇家、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因大腸癌在臺病逝,享年58歲。7月18日將在臺北市舉行“最后的謝幕:李國修傳奇”追思會。本報特約李國修在大陸的高徒、至樂匯舞臺劇創始人、執行長孫恒海撰寫回憶恩師的文章,表達對李國修的懷念,并對海峽兩岸薪火相傳的舞臺劇傳承致以敬意。 ——編 者
“我的作品,倒數十秒,必有一笑。但笑中帶淚,淚里有笑,才是生活。”
——李國修
屏風表演班2001年上演《不思議的國》時曾面臨解散。
那年的臺灣相繼遭遇“9·11”事件給全球帶來的經濟影響與臺灣“納莉”臺風襲擊,票房只有預期的一成。開演前,劇團需要負擔折合人民幣225萬元的制作運營成本,如果停演,損失減半。師父選擇了后者。天災之時,人情帶來了力量。一位開泡沫紅茶店的屏風觀眾得知此事,立刻送了兩百杯紅茶到劇場,鼓勵屏風要挺住。停演前最后一場演出,師父要屏風所有工作人員都上臺謝幕,但他堅持不落下幕布,不鞠躬,全體目送觀眾離開。屏風對已售2000張門票無條件全額退款的承諾,真正找上門來的觀眾竟然不足10%。
師父決定最后一次帶工作人員去海邊散散心,然后各奔東西。師父并不知道海子,但當他面朝大海時,放棄的念頭動搖了。而他解散屏風的決定也遭到了屏風表演班從行政到導表所有人的反對,每個人都毫不猶豫地表示要與屏風榮辱與共。他們甚至比師父更加相信屏風的未來。
就這樣,在屏風人團結堅定的信念中,屏風堅持到了春暖花開,而且這一堅持就成為臺灣劇團一線品牌。
師父祖籍山東,生于臺北,長在底層社會中。他的父親是臺灣島內唯一會做京劇戲鞋的師傅,母親因精神疾病十年沒有走出家門半步,兄弟則在幫派中打鬧挑事,自己也學著大哥二哥的樣子和鄰居小孩組成了一個“六義幫”。少年時,師父在西門町看老兵的凄涼晚景,或鉆到家門口的劇場后臺,看卸了裝的伶人戲子話家常。而這些畫面后來都陸續出現在屏風表演班的作品中。
借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政策,師父為那些尋親的老兵們創作了《西出陽關》。母親去世后,師父為紀念母親,寫下了《女兒紅》。《六義幫》帶著1971年以及之前和之后的歷史記憶登上臺北舞臺。《京戲啟示錄》是師父寫給自己父親的,創作靈感來源于13歲那年和他父親的一段對話。師父把自己經營屏風表演班二十幾年的感受寫進“風屏三部曲”之一《莎姆雷特》中。
屏風二十多年一直堅持原創。一出好的戲劇顯然不能脫離生活,創作融入真實經歷親身感受。唯有如此,才能情感真實,才能打動人。
我曾問過師父兩個問題:第一,一個劇團,除了擁有優秀的創作成果外,還有什么因素對企業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第二,為什么堅持原創?原創,真的很難。
然后師父就給我講了以上的故事。
凝聚力,決定了一個團隊在不斷向前行進中是否有超強的耐力,以及開天辟地的勇氣。一個團隊的成員,心力朝向同一個方向,目光步伐朝向同一個方向。這樣的力量,已是成功的一半。
師父一生創作37個原創劇本。靈感源于日常生活、自己以及親友身上發生的故事。師父說,不演外國人的劇本,因為外國人的劇本和我們沒有關系,無法與角色真正融合。寫劇本,是第一次創作。演翻譯劇,是第二次創作。我們為什么要失去自己第一次創作的機會呢?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是我們創作的土壤。演員將真實人生經歷的感受通過作品投射給舞臺下的觀眾,讓他們產生共鳴,并發現被忽略的自己。演繹與自己不相干的生活,是很難走心抓住觀眾的。
師父對人潛能的識別與挖掘有著獨到的角度和方式。他在大陸收的徒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有學導演的,有學編劇的。而對于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商人來說,最擅長的是公司的管理運營。師父正是看準了我南方商人身上獨有的經商特質,于是我成為大陸徒弟中唯一繼承屏風管理體系衣缽的人。現在的至樂匯舞臺劇,剔除臺灣、北京兩地文化政治制度差異,管理模式上一直以屏風表演班作為模板,在踐行其優秀管理制度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特點,逐漸發展出了屬于至樂匯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
師父一生將自己父親的話作為座右銘: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如今,這句話也成為我的座右銘。
師父說:“我的作品,倒數十秒,必有一笑。但笑中帶淚,淚里有笑,才是生活。”
師父說:“人生鳥鳥,出門,上臺,演戲。”
如今到未來,大笑大哭穿紅戴綠,熱熱鬧鬧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個師父那樣的“鳥人”,飛翔,追夢,功德圓滿。
(編輯:曉婧)
· | “天堂的藝術家 越來越比人間精彩” |
· | 臺戲劇大師李國修因大腸癌病逝 享年58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