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永鏘遇上劉文西
蒼涼、厚重的陜北高原讓劉文西(左二)和陳永鏘(左一)靈感迸發
從四季常綠的花城廣州,來到四季常黃的陜北高原,我立刻被這里的洪荒亙古、渾厚滄桑所包圍。鏘哥(美術界對畫家陳永鏘的愛稱)的評價是:“蒼涼,厚重。”
來陜北過大年,不是旅游,也不是尋幽、探險。劉文西說得好:“走陜北。”陜北一年之中最精彩的時光,就在正月十五前后。因為從臘月到正月初七“人日”這段時光,天寒地凍,陜北人習慣“貓”在家里過年、休息、嘮嗑。過了初七,所有陜北人才傾巢而出,狂歡曼舞鬧元宵。
在寫實主義者劉文西眼中,這個時候正是藝術家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最佳時節。他到陜西工作的50多年里,上百次到陜北采風,每年至少一兩次。尤其是近10余年,他年年都要帶領黃土畫派的畫家們離開都市,到陜北過大年、寫生,還邀請兄弟畫派的同行一起去,享受這個精神大餐。
鏘哥和我參加的這次陜北行,有來自北京、沈陽、廣州、澳門等地各畫派的畫家50多人。其中,黃土畫派參加的人數最多,包括劉文西夫人陳光健教授在內的20多位畫家。
鏘哥和劉文西的關系非常密切,30多年的友誼了,除了畫畫,其他共同語言也很多。特別是這些年,關于南北兩個畫派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話題,關于全國畫派聯盟的發展問題,兩人常常就此進行交流。這次,繁忙的鏘哥能夠放下諸多事務和創作,奔赴陜北支持恩師,足以說明他們的關系,一個字——“鐵”。
鏘哥說:“劉文西是我的榜樣和偶像。現在這個年代,現在這個年齡,他能夠堅持寫生、堅持畫人民、堅持畫黃土高原,實屬難得,值得欽佩。”
我也注意到,劉文西十分欣賞鏘哥。凡是上車、合影、寫生、就餐,他總是要回頭找一找陳永鏘,看他到了沒有。兩人一邊寫生,一邊探討關于畫畫的各種話題。
我在這次采風中,通過觀察劉文西和陳永鏘,也感受到了兩個畫派的異同。
黃土畫派是繼長安畫派之后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繪畫藝術流派。它是以人物畫為主,由原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劉文西教授所創,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其作品以人民為主要表現對象,形成了陽剛豪放、雄渾大氣和蓬勃向上的理想現實主義風格。
相比黃土畫派,嶺南畫派就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得多。上世紀80年代有一本《中國現代繪畫史》,介紹了嶺南畫派,認為“能成為畫派者,非嶺南莫屬”。而且,嶺南畫派有著其他畫派無法比擬的特點。比如說,嶺南畫派提出的“折中中西”,完全超出了美術的范疇。對于當時熱切期盼擺脫積弱狀況、借西方的先進觀念革除社會弊端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好比久旱逢雨。
鏘哥和劉文西,這兩個不同畫派的代表人物,在陜北的甘泉、安塞、綏德、延安等地,不停地寫生、不停地探討、不停地感受陜北人過大年的風情。鏘哥在黃土高原看到最具年味的、豐富多彩的鬧元宵活動,爽快至極,連聲贊嘆,拼命寫生,直到手軟。“我們非常感激劉文西,因為他的盛情邀請,我們才能在陜北感悟到與嶺南不同的過大年風情,開闊眼界,激發靈感。”鏘哥說。
我和鏘哥聊起劉文西。鏘哥說,劉文西的成功在于他執著的黃土情結。一個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還做不成嗎?
是的,劉文西不簡單。上世紀50年代,一個地道的浙江人、一個年輕的美院生,懷揣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陜北實習,居然就愛上這里。1958年,他畢業后自愿離開美麗的西子湖,到西安美術學院任教,直到今天。
如今,80歲的他,被助手攙扶著,堅持每年到陜北采風。他100多次走陜北,20多次過大年,走遍了陜北的山川村落,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喜歡陜北的大燴菜、羊雜碎、沙蓋疙瘩、綏德油旋……這次,他仍然能叫得出老鄉的名字,數得出老鄉家里的人口。老鄉們見了他,興奮地喊道:“那個在錢上面畫毛主席的畫家來了!”
在陜北,我們每天早晨8點出發,乘車在蜿蜒曲折、寒風凜冽的山路上顛簸幾個小時才到達村莊。劉文西帶著采風團鉆進山溝溝里的明清古村落,和鄉親們一起扭秧歌、打腰鼓、唱大戲與寫生;中午就在村里對付一頓;晚上6點半回到住處,晚飯后還要交流一陣子才休息。我們頗感疲勞,他老人家卻精神得很,第二天照舊早出晚歸。
一件小事,讓我感動。20多年前,劉文西曾經為村里的一個小姑娘畫像。如今,這個小姑娘出落成為小媳婦兒。這次,劉文西又請當年的小姑娘帶著她的小姑娘一起去酒店吃個團圓飯,過個元宵節。這些,都讓人感受到劉文西濃濃的黃土地情結。他深深扎根于黃土地,無愧于“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鏘哥在全國美術界中的知名度很高。同樣,這次鏘哥也給陜北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鏘哥的寫生作品令人嘖嘖稱奇,自不必說。單單那個豪爽奔放的性格,就讓陜北人說他“不像個嶺南人,是個陜北漢”。鏘哥在采風過程中,畫畫、書法、拍照、喝酒、唱歌、跳舞,還侃侃而談諸如嶺南畫派、嶺南文化等文藝話題,幾乎全能,讓大伙兒直問他“有什么不能的”。鏘哥著實給廣州文藝界“長了臉”。鏘哥表示,這次采風,讓他更加認識了劉文西,更加了解了黃土畫派,也更加明白了嶺南畫派的發展出路和自己的創作道路。
兄弟畫派的畫家對我說,這次通過鏘哥,了解了嶺南畫派,包括嶺南文化,知道他是在繼承的傳統上大膽包容、兼收并蓄、敢于創新、海納百川。我也通過這次陜北過大年,強烈感覺到“書畫同源,藝術同根”。藝術需要交流,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所以說,希望今后多來一些“當陳永鏘遇上劉文西”、“當嶺南畫派遇上黃土畫派”之類的好事情。
(編輯:黃遠)
· | 劉文西:為人民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