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別切斷文化肌理
近來,廣州歷史建筑金陵臺、妙高臺遭強拆引發社會關注,人們惋惜之余,也將目光投向了自己身邊的老城。老城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估量,但城市要發展,舊城改造不可避免。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發揚舊城的價值?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系教授鄧其生看來,舊城改造最需注意“新陳代謝”和“點面兼顧”。
“新陳代謝”是用人體的運行方式來比擬舊城改造,認為舊城改造應按照生活的需要逐步完善、改善,反對大拆大建。當前,破舊城、建新城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很常見,“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卻丟失了古舊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對古遺址、古建筑、歷史環境與城市肌理造成了永久性的破壞。
世界上保留較好的歷史名城,如巴黎、倫敦、羅馬、威尼斯等,新城大都建在舊城之外,古城則定位于博物館、旅游城、購物城,通過立法嚴格保護,對歷史建筑和街區只做非常有限的改造以適應現代生活,從而保留了舊城的歷史風貌。
在國內一些地方的舊城改造中,往往把舊城設為城市的中心,像攤煎餅一樣向外延伸,結果使舊城中心化,人車密集,染上了嚴重的城市病。為了減輕病痛,又不得不天天動手術,搞更多的舊城改造,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盡量堅持“點面兼顧”的舊城保護方略。
舊城的歷史建筑、文保建筑不是罩上“玻璃罩”就萬事大吉。躋身于現代建筑群中的一兩處老建筑,不但美感上不協調,價值也大打折扣。“點”上的建筑只有在“面”上才能盡顯其價值與美感。歷史街區就是一個面,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構成觀賞視線的完整效果。具體說來,就是不能孤立地保護某一個建筑,而應該統籌把握,將典型歷史風貌的建筑群、街區、村落和軸線空間都納為保護區域,保護其原有建筑形式、色彩、比例,以及周邊道路、地貌、綠化景觀等歷史環境。
“新陳代謝”是改造原則,“點面兼顧”是保護原則,能夠做到這兩點,舊城的歷史文化風貌基本就可以保留下來。但遺憾的是,放眼全國,目前成片的舊城歷史街區已存不多,古建筑零星地插在高樓街道中已為常態。像山東聊城、湖南岳陽、云南大理、河北邯鄲等歷史文化名城,甚至已經沒有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街區。舊城被當作房地產開發對象,最終老街道變成步行街、假古董,看似“發展”了,實際卻丟掉了城市的歷史,切斷了城市的文化肌理。在今后的舊城改造中,我們當盡可能避免這種令人痛心的事情發生。
(原文刊于2013年第14期《國家人文歷史》,有刪改)
(編輯:單軒)
· | 土地財政,致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 |
· | 上海思南公館探索舊城改造新路 成片保護重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