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與城市舞臺(當代舞臺藝術觀察與思考)
現實題材的舞臺藝術以鮮明的時代氣息、地方特色、舞臺形式和人物形象,在國內文藝創作中獨樹一幟。近年來,受各地政府支持舞臺藝術發展,以特色舞臺藝術作品樹立城市良好形象的推動,現實題材的舞臺藝術創作熱情高漲,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加強對現實題材舞臺藝術創作的引導,也成為當前和今后文藝生產的重要課題。
以曾被稱為“中國戲劇大碼頭”的武漢市為例,過去有漢劇大師陳伯華、京劇武生泰斗高盛麟、楚劇名家沈云陔、著名戲劇家龔嘯嵐等創造的輝煌,如今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實題材劇目創作也迸發出生機和活力,呈現出鮮明的特色。2007年以來,武漢共創作、上演新劇目70余部,獲國際獎項8個,國家獎項60余個。武漢的舞臺藝術創作一方面有接地氣的良好傳統,善于從市井生活中提煉素材,真實生動,貼近群眾,于日常的親切幽默中傳達宏大的社會主題,如方言話劇《搭白算數》、《杠上開花》、《海底撈月》等;另一方面,也擅長發掘地域特色資源,不斷探索地域文化的舞臺呈現,如現代京劇《吉慶街生活秀》改編自池莉的小說《生活秀》,以武漢吉慶街為背景,展現武漢市井文化,京劇《水上燈》改編自方方的小說《水在時間之下》,聚焦漢派文化,展現多位漢劇名家的傳奇人生。
同時,武漢的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也面臨一些問題和發展瓶頸,其中不乏各地城市舞臺藝術創作中的共性問題:創作題材略顯狹窄,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追尋與堅守不夠;創作表演有待打磨,劇目制作略顯粗糙,武漢的方言話劇盡管獲得不錯的市場反響,但主要依靠本地“明星”演員吸引本地觀眾,難以得到外地演出市場的認同;創作評價標準有待健全,現在的評價標準存在兩個傾向,一是唯評獎論,劇目生產只是為了參評獲獎,之后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二是唯市場論,劇目以市場反響、票房為唯一檢驗標準,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達到平衡的作品少;創作隊伍有待充實,武漢現有藝術團體8個(含已轉制的6個院團公司、1個地方劇目公益性傳承機構、1個地方樂團),創作任務較重,難以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而對于社會上有較高創作積極性的文藝力量,又缺乏適當的引導。
有鑒于此,豐富和發展現實題材舞臺藝術的創作,需要圍繞創作主題、藝術打磨、作品評價和隊伍建設等方面,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正確處理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關系,加強題材引導。要想兼顧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實現統一協調、兼顧發展,一要堅守價值,文藝創作應聚焦于人類生活的“永恒價值”,以成熟心態,關護人的真實內心;二是要開掘常態題材,要把握生活本質規律,將對生活的認識和對藝術的追求,融入到創作中來;三是要關注普通人的精神狀態,發揮方言劇等藝術形式的民間性、草根性特點,為最生動的生活吶喊。
正確處理堅守傳統與改革創新的關系,改進創作方法。舞臺藝術絕非什么都可以、都應該表現,它自有其演進發展的軌跡和規律。范鈞宏在《戲曲編劇論集》中指出關鍵問題在于“人物能不能‘虛起來’與‘動起來’”,這一虛一動,就是傳統舞臺藝術表現形式的特質,即超越現實生活、蘊涵強烈表現性的理性選擇。舞臺藝術需要不斷優化、改善藝術元素的提煉和打磨,增強觀賞性,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舞臺手段進行創新。
正確處理藝術和市場兩個標準的關系,完善評價體系。舞臺藝術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應該貼近生活需要。它的創作和生產既要遵循藝術規律,也要符合市場要求,兩個標準互為依托,不可偏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引導藝術家把握藝術特點,通過有效率的組織創作,產出有效益的藝術產品,尋找藝術創作規律與市場經濟規律的最佳結合點,使藝術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
正確處理專業與民間文化資源的關系,充實創作力量。在文藝創作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樹立大文化意識,整合文藝創作資源。在支持國有院團創作舞臺藝術精品的同時,抓好對各類文藝人才的服務工作,鼓勵引導社會文藝力量的舞臺創作。
其實,這四個方面的關系幾乎是一切文藝生產都會碰到并需要妥善處理的關系,但是在現實題材舞臺藝術創作中表現得格外突出。相信城市舞臺上的創作實踐,會為現實題材的深入化提供有益的探索。
(編輯:單軒)
· | 現實題材創作更需厚植傳統根脈 |
· | 2012年電視劇繁榮依舊 現實題材依然是短板 |
· | 當代舞臺藝術觀察與思考 |
· | 新戲與流派互助相長 |
· | 當代舞臺藝術觀察與思考:精品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