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見真如性:梅墨生藝術中的修行
在全球化的洗禮中,20世紀的中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挑戰。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也正步入一個在西方繪畫觀念和語言沖擊下學習、探索和反思的過程。傳統的中國繪畫正在做出面向當代文化形態的實踐和轉變。上世紀90年代,中國畫領域迸發出兩種相反的思潮:一種是在水墨語言、媒材拓展的基礎上所建立的觀念水墨,所反映的是完全有別于傳統水墨的當代觀念性的文化景觀;另一種,則是不斷提純和挖掘中國畫的傳統范疇,以保持和捍衛傳統的價值和傳統語言的純潔性。墨生屬于后者,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深的熱愛和迷戀。
與墨生結緣許久,我曾行文一篇《曹溪一滴水,梅家“數”重山》與其探討藝術。晃眼8年過去,墨生的技法愈加純熟,亦有更多的佳作被世人所了解和喜歡。誠然世事多變化,但在墨生作品中始終不變的是那份古雅幽遠的格調和超脫世俗縲紲的寧靜。傳統、古典,卻不乏真性情。墨生的作品古而不舊,他嚴謹地繼承了傳統繪畫中的線條和筆法,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繪畫的文化景觀,筆法熟稔,線條多富于變化。尤其在他的寫生作品中,線條舒展而活潑,充滿了韻律和情感,將山野鄉間的景象展現得充滿生機。這一方面反映了他不從于世俗的人生態度和審美趣味,另一方面更顯現出他的執著和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墨生的作品,講究虛實相應,化繁為簡,善用留白盡未盡之言。他的寫意作品,在寥寥數筆之間,景、物間的神韻盡施于紙上。留白處的平衡感以虛托實,很好地傳遞出古典智慧中陰陽平衡、寧靜、和諧之美。許多人認為這是得益于他對黃賓虹畫作的研究和啟發,但在這其中也反映出他對太極思想的領悟,所以說更多的是得益于自身的修為。而無論是“以有形生無形”,還是“動極而靜”、“靜極復動”,其中的“虛”理都走到了與西方藝術理論中的“抽象原則”不謀而合的交匯處。沃林格爾認為,“藝術活動的出發點就是線性的抽象”,而抽象沖動更體現出人們所祈求的一種平安的、永恒的藝術意志,以在藝術中獲得心靈的棲息之所。因此,墨生的寫意,能夠給觀賞者以定神、靜心之感,并流露出一塵不染的情結,這種心性在當下的水墨創作中并不多見。墨生的畫雅,字更雅,其實他的書名先于畫名顯于世,因此稱其“以書法入畫法”并不為過。他的書法有一種天真的率性,心手默契配合,腕指控制伸縮自如、富有張力和頓挫之意,而正是在充滿雅趣的玩轉之中,真性情便坎轉流出。人們常說“字如其人,畫若其人”,說的就是作品所能夠體現的那種不加修飾的真性情。
墨生作品中古雅般的安靜是修為所得來的,源自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學習和貫通。除了書法、繪畫之外,墨生還學習太極拳法、中醫和《易經》,并卓有建樹。在墨生看來,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之間有著天然融通之處,因此相互悟道,彼此長進。此外,他對古典詩詞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書畫評論方面更有所長。此次展覽是墨生畫書詩作品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是他近年來在各個方面所獲成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對于廣東美術館而言,我館早在2000年便關注并收藏過墨生的作品。此次展覽,是為我們對學術性傳統水墨藝術家在當下發展的一次個案分析。話至此,我腦海中又浮現出龐蘊舉家修行時的一句偈語:“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在紛擾多端的塵世上,墨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有一份出泥不染、撥云見日的堅持,并身體力行地將其中的雅趣和古典之美帶給世人,實屬難得。那一份持重的平和心性、率真的情緒最終都匯入到靜的平衡之中。相比世間社會百像的躁動,這份靜、這份真,都像是被高高擎起,雖不入時俗之流,卻顯得那么超脫、那么珍貴。這是墨生的品格,也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優秀品格。墨生常有擔心,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形態的變革中會遺失,會迷失。但在他這里,這一脈香火傳承得很旺、很穩。
(編輯:黃遠)
· | 梅墨生畫書詩巡展廣東 |
· | 梅墨生畫書詩將巡展廣東 |
· | 梅墨生《一如詩詞》首發 |
· | 國家畫院梅墨生:我要活在追求真率的狀態中(圖) |
· | 讓我們虔誠對待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