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新詩生態現場
《中國新詩編年史》:劉福春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近年來,“編年史”逐漸成為文學史寫作的一大動向。“編年史”的出現既屬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重寫文學史”潮流的繼續表現,同時又有著自己嶄新的追求。“重寫文學史”思潮在一開始就充滿“撥亂反正”的意味,也就是說,是用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觀念替代已經落后了的舊觀念。問題在于,經過多少年“以論代史”的干擾,我們對于文學歷史的諸多基本情況——作家作品與期刊圖書出版的基本情況,本身已相當隔膜了,僅僅是“論”的展示,顯然并不足以還原文學歷史的真相。而“編年史”的價值恰恰在于,它力求將文學的發展還原為一系列最基本的文學現象的素樸呈現,將盡可能真實地告訴我們文學史究竟發生了什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福春從進入中國新詩研究的那一天開始,就將主要精力置于中國新詩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勘探、分析之中,先后為我們推出了《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詩歌卷》、《中國當代新詩編年史(1966—1976)》、《中國新詩書刊總目》等系列著作,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我們積累著中國新詩歷史的點滴史料。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國新詩編年史》,可以說是劉福春數十年心血的結晶,在中國新詩快要迎來百年誕辰的時候,終于有了自己厚重的“檔案”,不能不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界的一件大事。
“編年史”如何編?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目前人們的實踐來看,大多采用文學運動+文學思潮+作家作品這樣的模式,當然這些現象都不再以章節論述而是編織在時間的鏈條之中。《中國新詩編年史》也遵從這一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將大量的篇幅花在“文學周邊”的一些事件或者活動上,比如某些文壇官司的來龍去脈,還有不少作家日記等等,這些折射出當時詩人的生活狀態和遭遇,表面看好像跟他的創作沒有關系,但實際上這就是真實的歷史狀態——我們的詩歌就是經歷這樣的歷史走到現在的。在這種意義上,劉福春的編年史展示的又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的生態景觀匯編,是中國詩歌的生態史。當我們的史家能夠將詩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作家的文字創作聯系在一起、尋找兩者之間很好的映襯、說明的時候,我覺得真有可能“還原”出我們詩歌發展百年來的非常重要的細節,這些細節帶給我們的就不再是一些干枯的文字符號,而是吸引我們重新進入歷史情境的感同身受的體驗。這樣的處理,顯然是一般的文學史所不易做到的。
“編年史”不是大事記,不是歷史材料的堆積,劉福春對“新詩生態”的處理方式包含了他非常獨到的用心,他告訴我們:“編年史”并不是某些人所謂的剪刀加糨糊的體力活兒,恰恰相反,其中滲透了大量的思想與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編輯:高晴)
· | 1918—2000:看中國新詩怎樣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