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奏,敘寫現代城市寓言
《變奏·城市》劇照 喬燕冰 攝
這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劇場。
角落里的樂手操控著樂器,制造出吱吱嗡嗡的聲響;兩個巨大的透明氣囊中各罩一人,其中一人不停地原地奔跑,另外一個則或跳或走;還有一個膚色黝黑的美女愜意地徜徉于氣囊外,偶爾好奇地看著氣囊中的人,偶爾用塑料將自己的身體束縛,踽踽前行……
近日在北京地壇公園上演的新馬戲《變奏·城市》,顛覆了人們對藝術的認知——現場觀眾好奇是不是音響出了問題,面對藝術家們的另類表演,一時間搞不清他們究竟要表現什么。在“噪音”的攪擾下,眼前的一切似乎讓人焦慮。
也許,這樣的感覺正吻合了作品的訴求,這樣的情緒參與,才完成了作品的意義生成。有城市中人與藝術的相遇,也才實現了藝術的一種城市敘事。
推翻傳統藝術的固有典章,音樂、舞蹈、建筑、書法、裝置等不同形式糾結于同一空間;借助媒介對現實的解構與重構,不同的地域空間被疊加于同一時間。以藝術的變奏呈現城市變奏,創造一個詩意的瞬間,敘寫與訴說現代城市的寓言,這樣的藝術確讓我們耳目一新。
“在當代社會,每個人不停工作,也不停學習,因為我們要企求些什么,比如常常在尋找成功,這就使我們總處在不自由的狀態。”作品創作者t.r.a.n.s.i.t.s.c.a.p.e舞蹈團藝術總監、造型藝術建筑師Pierre Larauza如此解釋氣囊中人的奔跑與持續的各種肢體動作。氣囊的內外分別代表歐洲、亞洲、非洲的布魯塞爾、香港、肯尼亞。作品的靈感來自城市空間與地域,并試圖以全新的藝術表現人與地域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在城市空間中的行為。
“除了非洲人能自由呼吸,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泡泡里,因此我想用泡泡來詩意地表現城市中人們的焦慮!”Pierre Larauza說。
這部作品已經走過非洲、歐洲的許多地方,每到一處都會邀請當地藝術家合作。被臨時找來負責音樂表演的張思安是長期在中國演出的法國音樂人,他透露,除了特意選取中阮和吉他來代表亞洲與歐洲之外,音樂表演完全是即興的,靈感都來源于他對現代城市的理解。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