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黑幕》:揭示俄羅斯社會的病痛點
《警界黑幕》劇照
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俄羅斯青年電影導演尤里·貝科夫執導的影片《警界黑幕》一舉獲得最佳影片金爵獎、最佳導演銀爵獎和最佳藝術成就銀爵獎3項大獎,作品將藝術與類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可謂一部既有社會意義又有觀賞性的影片。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湯姆·霍伯對該片獲獎的評語“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現代俄羅斯復雜的社會現象,也看到了偉大的俄羅斯藝術以及講故事的傳統”,正好是對這種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肯定。
影片從一起交通事故為起因展開敘事,情節內容在一天內發展完成。清晨,少校警官謝爾蓋·索博列夫驅車前往醫院探望即將生產的妻子。聽說妻子狀況欠佳,索博列夫心情急迫,在結冰的路面上,他惶恐中未能及時打轉方向盤,意外撞死了一個突然奔向十字路口的7歲小男孩,站在路邊的小孩母親目睹這一過程后立即報警。然而趕到事發現場的警察所為,以及隨后發生在警察局的各種行徑,如消除事故痕跡、掩蓋事實真相、逼供制造偽證等等,則導致沖突不斷升級,多人喪命,造成了慘烈的悲劇。
影片依據2010年發生在俄羅斯的一個真實事件——少校警官耶夫修科夫在一超市槍殺多名無辜為切入點,圍繞交通事故發生后在警察局展開的槍殺事件,對俄羅斯社會病痛點進行深入揭示和批判。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曾出現過大量黑潮電影,都是對俄羅斯社會的弊病——官員腐敗、強力機構營私舞弊、黑社會橫行以及社會上各種猖獗犯罪的揭露和批判。故有人認為該片是對黑潮電影的繼續,但導演公開否認,并強調他的影片主要是展示俄羅斯社會的病痛點,展示俄羅斯的社會情緒,展示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們的艱難生活和多年來集聚在普通人身上的不滿。這種不滿是引發各種爭斗和意外事件的心理根源。
貝科夫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的影片要探討俄羅斯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之道,表現社會中不斷膨脹的幫派、家族和圈子等社會現象。影片通過警察局發生的事件揭露了社會存在的幫派現象,即使是執法部門也可以為一己私利,或是圈子的利益胡作非為、肆虐無辜、草菅人命。這也是俄羅斯警察長期“成為所有出版物上清理和批判的對象”的主要原因。該片描述的事件,揭露的社會弊端,正是影片的社會意義。
不過,影片在揭示和批判警界內部的齷齪黑暗和人性扭曲外,導演還對警察隊伍中的普通人,即懷有正義感、能自省的人進行了相應的刻畫。影片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人,他在事發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開脫罪責,由于沒有其他見證人,便可以消除痕跡,瞞天過海。但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的過錯造成更大的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無辜者死在警察槍下,他的良心受到譴責,想阻止事件繼續惡化,也想幫助小孩母親逃脫厄運,雖未能實現,但他的良心已經復燃。
影片中貝科夫自己扮演的主人公朋友一角也展示了普通警察的形象。卷入這場事件的他,在事故現場看起來極其普通,為庇護朋友,他參與銷毀事故痕跡,并主張給小孩母親灌酒,以查證時檢出血中含有酒精制造假證。而在審訊室逼小孩母親在偽證書上簽字時又表現出極度的兇狠。他的人物形象既含有警察的狡詐,也體現了警察的哥們兒義氣。當然在此,也反映出警察內部的幫派現象。
影片的情節緊湊,敘事利落,一天時間內將一個小城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后續事件表現得淋漓盡致,實現了導演的一貫主張:即使是表現社會問題的影片,情節發展也要快速,最終構成動作電影,引起觀眾的欣賞興趣。可以說,該片既含社會意義,觀賞性也很強。影片中的幾個鏡頭:清晨原野的一望無邊、警察局里審訊的細節、走廊上的長鏡頭,無不是對優秀傳統作品的繼承,而事件過程中特寫鏡頭和群眾鏡頭的不斷交替,也可從中看到一種導演的個性化處理。確實,作為影片編劇、導演、剪輯、配樂的貝科夫在此顯露出他的各種才華。
身為俄羅斯的新生代導演,貝科夫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也對未來3年的創作做了規劃。目前,他已著手拍攝驚險科幻片《活水》,之后的《傻瓜》則會繼續表現社會問題。如果一切順利,他還會拍攝描寫露西洗禮的歷史正劇。該片將由俄羅斯著名導演吉姆爾·別克馬姆別托夫擔任制片,內容涉及尖銳的宗教問題。情節中心圍繞兩支軍隊展開:一支按照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命令使人民經歷“火與劍”的洗禮;另一支則抵抗洗禮,忠實多神教的傳統。
(編輯:單鳴)
· | 俄羅斯當下戰爭電影的新特點 |
· | 俄羅斯藝術家欲建垃圾金字塔 |
· | 阿來:與大地相遇 |
· | 俄羅斯新一代作家登上文壇 |
· | 俄羅斯百名記者來華采風活動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