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6月28日至7月1日,熟悉的旋律在國家大劇院響起,帷幕拉開,碧葉紅蓮、蘆葦小船,將千里洪湖美景盡展無遺~~歌劇《洪湖赤衛隊》(以下簡稱《洪湖》)這樣感染著觀眾。
54年前,歌劇《洪湖》作為湖北省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劇目首次進京演出,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民族歌劇瑰寶。它讓國人第一次見到浪漫的革命:粼粼波光,金色夕陽,女主人公既會打魚采菱,又能和敵人斗智斗勇。劇中那曲《洪湖水,浪打浪》成為幾代人回憶過往歲月的線索。周恩來總理曾在聽過《洪湖水,浪打浪》后說:“我活到65歲,才找到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
據統計,“文革”前歌劇《洪湖》創下了連演800場、場場爆滿的紀錄。“文革”結束后,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先后對《洪湖》進行了三次復排,每次演出都廣受歡迎。2012年,國家大劇院版歌劇《洪湖》一經問世也備受好評。
一曲《洪湖》,為何能如此經久不衰?可以說,其獨具民族韻味的音樂功不可沒。《洪湖》的音樂立足于天沔花鼓戲曲音樂和天門、沔陽、襄陽一帶的民間音樂,在創作上還吸取了黃陂、孝感乃至于外地的音樂元素。例如,劇中《洪湖水,浪打浪》中的一段音樂就是取自于一首表現逃荒的民謠《襄河謠》,經張敬安、歐陽謙叔收集改編后,該曲一掃《襄河謠》中哀婉悲涼氣氛,以寬廣的節奏、明快的曲調,抒發女主人公韓英熱愛家鄉、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感情。在人物的對唱中,該劇則吸取了外國歌劇常用的“詠嘆調”和我國戲曲音樂中常用的曲牌、板腔以及民歌中的拖腔等表現手法,力爭音樂性與戲劇性的完美交融。
最初的《洪湖》由于條件限制,音樂比較簡單,基本上是歌曲或大齊奏。而后每次復排,在精心保留經典唱段的基礎上,對細節方面的大膽修改嘗試則讓該劇音樂更趨多元而完美。在大劇院版《洪湖》中,擔任音樂創作改編的董樂弦為全劇創作了一段優美、完整的《序曲》,增加了笛子、嗩吶、琵琶等民族樂器,不僅讓老一輩觀眾重溫革命氣息,同時也讓年輕的觀眾耳目一新。
除了動人的音樂,《洪湖》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及飽滿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亮點。《洪湖》的創作者,是湖北省歌劇團以梅少山、楊會君、張敬安、歐陽謙叔、朱本和為骨干的集體創作組,上世紀50年代初他們廣泛搜集洪湖革命斗爭故事素材,為充實劇本打下堅實基礎。女書記韓英果斷而忠貞,劉闖魯莽而正直,彭霸天貪婪而老道……個性鮮明而又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人物躍然紙上,不矯情、不做作,真實而自然。這其中,韓英這一角色塑造無疑最為成功。作為漁家女,她勤勞而淳樸;作為女書記,她英勇、機智而堅貞;而作為女兒,她孝順而善良。生活化與藝術化相結合的人物形象,贏得觀眾強烈共鳴。
正因為如此,五十多年來,每一個韓英扮演者都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第一代韓英扮演者王玉珍,在歌劇和電影中憑借極富湖北地方風格的本色演唱、優美甜潤的嗓音以及真摯精湛的演技,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此后,李祝華在王玉珍一招一式的指導下,成功演出200多場,完美塑造了第二代“韓英”。第三代“韓英”劉丹麗原是楚劇演員,聲音清亮,吐字清晰,行腔圓潤。第四代“韓英”馬婭琴原本學漢劇,聲音高亢而內斂,表演風格清新而端莊。而此次在大劇院演出的第五代“韓英”王慶爽前不久剛剛斬獲第十五屆“青歌賽”民族唱法金獎,雖不像上幾代“韓英”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但她的歌聲也是清亮動人,感人至深。
一曲“洪湖水”,幾度“浪打浪”。如今,承載著幾代人回憶的《洪湖》再一次“揚帆啟程”。音樂依然那么優美,故事依然那么熟悉,而舞臺上的女英雄“韓英”依然那么年輕。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它感人肺腑,它沁人心脾,它溫暖而迤邐的水浪不時回蕩,回蕩在洪湖邊,回蕩在舞臺上,更回蕩在你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