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親瓦翁
東吳印社記 瓦 翁
今年是我父親瓦翁逝世5周年,一晃5年過去了,其瘦長身影、矍鑠精神、考究衣著、優雅氣質、幽默風趣的“老頑童”、“小衛”形象不時地在我周圍閃現,斯人已逝,音笑猶然。
社會上好多人都想了解他的筆名“瓦翁”的含義,我曾聽他講過這么一段話:
“我本名衛東晨,后來自己取名為瓦翁,這個瓦就是蓋房子的瓦。秦漢時,衛隊房屋的圓形蓋面瓦都鑄成‘衞’字形態,稱‘衛字瓦’。結果有一次看到一塊漢朝瓦片,上面恰巧有一個衛字,我正好姓衛,也喜歡這個瓦,所以就起名叫瓦翁。‘翁’就是年紀大的意思,我年輕時候30歲就叫‘瓦翁’了。而且還有層意思,瓦都是丟在地上沒人要的尋常物,無珠玉之珍貴,價值并不高,我這個人價值也不高。”
父親數十年精研書法,博涉碑版,晚年繼續進取,不避寒暑,與時俱進,他自稱為“學步建設”。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讀書,他特別喜歡幾本書一起看,如他讀一本德國人寫的歐洲美術史時一旁還放著一本早些時候由日本轉譯過來的美術史,旁邊還攤著世界地圖一起看。
他說:“我看書時喜歡熱鬧,喜歡幾本書放在一起看,把有關的書都找來,這樣看書很有趣,知識也可以更完善些。”
他對讀書的體會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書讀多了,再加博聞廣見,文化沉淀自然深厚,還要注意人格涵養的修煉,所謂“書卷氣”,要體現書畫家的學問修養和情趣韻致,積累學養以明理很重要。他晚年最大的興趣仍是讀書、看報,并對文物頗有研究。
父親為人和他的書法一樣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君子之道,天高地厚無所不在。父親收藏有一批很有價值的古書,90歲時,他將20余冊極為罕見的善本、明代印譜贈給蘇州圖書館,這些文物陪伴了他多個春秋,曾有人采訪他:“收藏了那么多年,出于你對藏品的情感,怎么舍得捐贈出去呢?”
他是這樣答復的:“收藏是個人的愛好,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這些藏品由公家收藏有保障,才不致遺失和散失,無償捐贈圖書是我們社會的一個良好傳統,既豐富了圖書館收藏,提供社會應用,也是書籍的一個理想歸宿。捐書其實也是為我自己的寶貝打算。”
關于捐贈圖書,蘇州圖書館古籍部的孫中旺認為比較合乎情理。他說:“當時正好是瓦翁九十壽辰,作為人生最好的紀念,瓦翁捐贈的印譜一共19種24部,其中一些是非常珍貴的版本,還有一些是極為珍貴的海內孤本,我們這方面的書比較少,這批印譜捐贈填補了我們藏書的空白、豐富了館藏。這些書確實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其中一些孤本是明代中晚期的無價之寶,有四五百年歷史了,是研究明代刻印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由我聚之,由我遣之,聚遣之間不難領略他老人家高尚無私的舉動,印證了他寬廣博大的胸懷。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