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電影夢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電影夢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側記
張家輝與李馨巧分獲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后殊榮
6月23日晚,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獎項一一揭曉,俄羅斯影片《警界黑幕》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藝術成就三項大獎;瑞典影片《信賴》獲評委會大獎、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殊榮;年僅10歲的李馨巧憑借電影《激戰》榮獲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后;張家輝憑借《激戰》中的精彩出演榮登影帝。
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走過20個年頭,圍繞評獎、市場、論壇、展映四大主體活動,積極構建國際平臺,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電影業界的交流合作。本屆電影節無論是報名影片、市場招展、創投項目,還是出席紅地毯、電影論壇的明星與嘉賓,以及前來報道的媒體數量都再次刷新了紀錄,成為亞太地區最具規模、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會。
本屆電影節金爵獎單元吸引了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的1655部影片報名,最終入圍的14部作品,其中3部華語片備受注目,包括林超賢執導的《激戰》、胡雪樺執導的《神奇》和黃真真執導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在這些入圍作品中,既有深厚功底的最新力作,也有探索開拓的個性之作,更不乏才華凸顯的驚喜之作。
其他評獎單元快速成長
為了發現與扶持亞洲電影新人,上海電影節于2004年創辦了“亞洲新人獎”,助推亞洲電影原創力與生產力的結合。今年入圍亞洲新人獎的10部影片不僅題材多樣,電影語言的運用和個人風格的展現也頗為成熟,其中3部華語影片更是展示了華語電影的新力量。評委會由中國導演陸川擔任主席,評委包括印度影評人阿魯娜·瓦蘇德瓦、韓國導演崔東勛、美國制片人加里·庫爾茨、法國演員白露娜。最終,新加坡導演王晨曦憑借《季風季節》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頒給了韓國女導演魯德執導的《戀愛的溫度》,我國青年導演劉娟執導的《初戀未滿》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其中,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還將獲得組委會3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旨在推動國產影片發展,尤其對國產中小成本影片給予重點關注的“中國新片傳媒大獎”,經過層層篩選,共有15部影片入圍。最終,劉杰導演的作品《青春派》和郭敬明的導演處女作《小時代》共同斬獲最佳影片大獎;最佳男主角由影片《青春派》的董子健獲得;最佳女主角則頒給了出演《胡巧英告狀》的沈傲君;最佳導演獎由《我的影子在奔跑》的導演方剛亮獲得。
2011年首創的“手機電影節”旨在通過短片這個影像載體,探索新媒體領域中新疆域,挖掘電影新鮮血液。今年的“手機電影節”的規模和影響力更有所創新,推出手機短片評選系列活動、短片展映、新媒體論壇及手機電影節頒獎盛典四大主體活動,吸引了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的2064部短片報名,來自15個國家25部作品角逐最佳短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演員等8大獎項。中國著名導演張元領銜,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主席李庸觀、中國女演員梁靜組成國際評審團,伊朗的《深淵的夢想》獲得了最佳短片;最佳導演獎頒給了奧地利影片《維納的等候》的導演米尼克·哈特爾;帕特亞·斯塔圖安因主演《維納的等候》而拿到最佳短片演員獎。
另一全新單元——“魅力城市”短片拍攝活動,由日本著名導演巖井俊二倡導發起,并親自擔任其中三部短片的監制,從劇本創作、短片拍攝直至最終的合成剪輯,都給予了年輕導演直接的幫助和指導。此外,“年度最佳網絡微電影”評選是由電影節與國內六大網站聯合推出,張思慶導演的微電影《拾荒少年》奪冠。
“電影市場”強化專業服務
今年,“電影市場”單元以“電影交易市場”與“電影項目市場”兩大板塊結構亮相。本次“電影交易市場”共有參展機構及公司819家,其中境外展商比例達到42%。海外展商包括亞洲、歐洲、南北美洲以及第一次參展的大洋洲等機構;電影交易市場共吸引106個國家和地區的2718名注冊買家,交易意向十分火爆。開幕酒會不僅好萊塢六大公司悉數出席,歐洲重要的發行公司也紛紛到場。
“電影項目市場”共收到224個項目報名,8個項目入圍“中國電影項目創投”,21個入圍“合拍項目”,29個項目吸引735位買家,經過495場預約洽談會議,每個項目都不同程度尋到合作伙伴,不僅達成合作意向,而且通過創投平臺快速豐富了業界資源。經過著名導演孫周、臺灣地區著名制片人李烈、好萊塢著名幕后推手李少偉組成的評委評選,李霄峰的《少女哪吒》獲得最具創意項目,高博的《跑火車》獲得最具市場投資潛力項目。陸一銅的《紋身》、田原《水之彼方》、羅冬《摩登時代》獲得天工異彩特別關注項目,克諾特別關注獎將則頒給了王岳倫的《遇見愛》。
電影論壇把脈中國電影
面對一個不斷成長著的本土業態,每年電影節的論壇都將觸角伸及中國電影產業亟需解決問題的各個層面,召集全球精英為中國電影會診把脈。今年的電影論壇首次嘗試與美國電影投融資論壇合作,邀請中美在投融資界、合拍片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共商合力開發更大市場的可能與方法。“制作并投資面向世界觀眾的電影”、“選擇正確的影片進行投資并為電影增值”兩場產業論壇、四個小組討論,全面、務實地商討了國際合作間的融資管理與內容選擇。產業論壇第三場“中國資本‘逆襲’好萊塢”則從中國資本對國際市場的投融資現象出發,全面暢想了中國電影的資本空間與國際合作之路。
此外,在電影論壇的“新浪潮”板塊和“電影大師班”板塊,著名制作人、年輕導演、大牌導演乃至大師級導演們從不同角度,分別在“潮流制片人優質電影中國制造”、“潮流生產力華語電影青年制造”、“電影的現實影響”、“大導演的新挑戰”“影像的邊界與力量”等主題下,探討如何提升生產力水平,并為創作力量提供怎樣的業態環境,以及如何拓展創作的類型等務實的話題。
國際影展引發觀影熱潮
除金爵獎和亞洲新人獎競賽單元外,本屆電影節還設置了向大師致敬、官方推薦、聚焦中國、經典再現、多元視角、觸摸3D、地球村、MIDA紀錄片、電影短片展映、IMAX視野等多個單元,薈萃數百部中外新片佳作。
金牌單元“向大師致敬”今年格外精彩,既有第一屆金爵獎評委奧利弗·斯通影展,又有致敬張國榮作品回顧展,還有希區柯克默片修復展、紀念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以及中國“銀幕將軍”湯曉丹的回顧展等多個單元。“地球村”單元則包括聚焦德國、聚焦意大利、法國影展、藝述英國、日本電影周、印度影展等。而“官方推薦”單元的《浩劫》更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追捧,這部長達9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在售票第一天就告售罄。新增“IMAX視野”單元的5部影片,也帶給了觀眾驚喜的觀影體驗。“經典再現”單元的推出,使上海電影節成為國際電影節中首個自覺承擔修復拷貝、推動文化傳承的電影節。歷時一年,《麗人行》《烏鴉與麻雀》在大銀幕上經典再現。其中,在大光明影院舉行了一場極富創意的《麗人行》經典再現特別放映活動,200多位上海旗袍協會成員身穿旗袍觀影,在老上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氛圍里,與電影節特別邀請表演藝術家秦怡共同欣賞了重新修復的經典影片。
9天里,上海26家影院35個影廳共展映800多個場次。電影節期間,各類影片觀影達30多萬人次,平均上座率8成以上,各種專題影展活動及主創見面會100多場,觀眾互動非常熱烈。
整體而言,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無論是在競賽部分所展現的多元包容特色,為助推華語電影走向世界、吸引海外電影邁入中國所發揮的國際平臺作用,還是為孵化新人集聚年輕力量、助推產業健康發展以及拓展新興媒體、保護經典遺產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對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的充分詮釋。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