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人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探索
新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 CFP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中學定向班招生面試 CFP
長期以來,戲曲人才培養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學校為主體的普通學校教育和表演團體為主體開展的科班教育,其中科班教育有著典型的學徒制特征。在學校教育出現以前,以師徒授受為特征的科班教育是戲曲人才培養的主流,并成為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石。西方教育體制進入中國之后,科班教育逐漸淡出演員培養的主渠道,被以班級授課為特征的學校教育所替代,但是“口傳心授”等學徒制傳統仍然在戲曲教育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在文化多元化及教育現代化的今天,戲曲人才培養的語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學校教育形態的戲曲人才培養也亟須改革,對現代學徒制的呼喚成為其中的一種聲音。
戲曲教育的時代背景和矛盾
新世紀以來,戲曲教育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眾多變化,對其影響最大的變化有兩種:其一是戲曲藝術本身的文化標識發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上的變化,戲曲成為非遺。昆曲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十余個年頭,包括京劇在內的諸多戲曲基本入選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戲曲而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是價值層面的認定。在國家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強國建設戰略中,非遺意義上的戲曲傳承與創新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其二是文化體制改革后劇團的定位更具個性化。劇團不單要承擔非遺劇種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責任,還要面對在文化市場競爭中準確定位并謀求發展的企業化運營的新命題。有鑒于此,劇團對新一代演員的專業技能、文化修養、藝術氣質等要求也更趨多樣化。
作為全國著名的戲曲人才培養基地,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一直堅守戲曲人才培養的文化傳承功能,以茅威濤為代表的越劇原生代“小百花”就是從這片沃土走向全國,聞名世界。近年來,面對戲曲教育的背景變化,學校依托“院團合作培養越劇表演‘新生代小百花’”、”越劇表演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導演制教學模式初探”兩項省級新世紀教改項目,以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傳承基地,以培養傳承與創新的新一代戲曲演員為核心,以學校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等著名劇團的全面深度合作為基礎,以流派代表性劇目為紐帶,積極構建戲曲人才成長規律與現代教育主張相契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一條既有別于傳統師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規藝術教育模式的越劇人才培養新路徑。
現代學徒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越劇團、福建芳華越劇團等知名團體合作,以訂單培養的形式將學校教育與科班教育融合,共同探索戲曲演員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力圖通過合作,以此之優長補彼之不足,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將優勢集聚,培養適應新時期戲曲傳承與發展需求的表演人才。
現代學徒制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方在合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往的院團合作,劇團的參與度與融入度較低,多是學校單一主體若即若離的合作。我們的改革即從建立以聯席會議制度為基礎的雙元主體合作教育機制入手。
在培育流程上全面并軌。學校教育的招生、教學、就業與科班教育的收徒、學藝、出師全面并軌,高度融合。招生與收徒對應,共同選人;教學與習藝對應,合作共育;出師與就業對應,三方評價。
課程是人才培養中最為核心的過程要素。我們將劇團的“導演制”引入教學,強化了劇目課程的中心地位,以劇目為紐帶,形成了以導演思維貫穿全程的課程結構體系,完善了以演學結合為基本特征的實踐教學體系。為解決學年及長假設置帶來的“退功”現象,增設早功、晚課,布置長假實踐項目,組織教師分赴學生相對集中的地區檢查、考核實踐效果,學期開學初組織專題匯報,夯實了實踐訓練的基礎,有效保持了實踐教學的成效。
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活態傳承,在生命的相互對接中實現文化延續。作為核心載體,戲曲傳承人承擔著傳承藝術薪火、延續劇種血脈的文化職責和歷史使命。因此,非遺劇種的活態傳承與合作教育培養演員理所當然地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教改實踐中,我們選擇戲曲活態傳承不同風格的三個代表性劇團開展分類合作,在守住傳統與時代創新的意義上,完成非遺傳承的共同使命與擔當。通過傳統文化、書法、趣味哲學、系列講座等顯性課程,以及綜合藝術院校的優勢資源、綜合展演季的潛移默化、劇團文化的融入等隱性課程的作用,立項開展“以劇目為載體搭建人文素養提升平臺”研究,將“求真尚美、精藝修為”的校訓文化與“傳承經典、演繹現代”的劇團精神相融合,將戲曲非遺活態傳承的文化功能與新一代演員培養的教學功能有機結合。
現代學徒制改革的基本成效
通過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找到了一條既有別于傳統師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規藝術教育模式的新時期戲曲人才培養的新路徑。該成果立足越劇,對其他劇種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名校與名團合作。學院是全國戲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良好的戲曲教育傳統。以茅威濤為代表的小百花等劇團分別在戲曲改革、男女合演及流派傳承上,成為浙江戲曲走向全國的典范。名校名團強強聯合的優勢有助于非遺劇種傳承,更有助于培育越劇傳承與創新的新一代。
傳承與創新比肩。通過定流派師承完成了原汁原味的劇種傳承功能,通過《紅樓人物秀》等劇目創作,豐富了傳統劇種的時代特質,強化了傳統戲曲的現代化變革。通過主教老師的口傳心授、教學團隊的整體作用和相關課程,讓學生在掌握傳統戲曲基本技能的同時,涉獵流派以外的戲曲特征,強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素養與技能并重。對照德藝雙馨的育人目標,將“求真尚美、精藝修為”的校訓文化與“傳承經典、演繹現代”的劇團精神相融合,注重學生舞臺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同步提升,彌合了科班教育及學校教育在技藝、修為上的差別優勢。
經過數年改革,院團合作培養戲曲人才的現代學徒制實踐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果,但是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理論探索還存在明顯不足,現代教育體制下的公共教育規律與戲曲人才培養的個性化規律相契合的認知和實踐還有很多空白,這將是我們后續努力的方向。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面對戲曲非遺的傳承與延續,培養更多“德藝雙馨”的戲曲藝術人才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繼續堅守與擔當,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編輯:偉偉)
· | 曲藝人才培養的困境 |
· | 中國音樂劇的美好時代 市場為人才培養提供土壤 |
· | 工作坊、大師班與攝影人才培養[韋來] |
· | “曲藝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
· | 每個人都是舞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