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驚悚片的皮都沒有披上
連驚悚片的皮都沒有披上
——評電影《殺戒》
兼顧電影藝術的藝術價值、思想文化價值與市場商業價值三者的平衡,是電影藝術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新近上映的影片《殺戒》,無論在藝術價值、思想文化價值,還是在市場商業價值方面均乏善可陳,是一部邏輯矛盾、主題缺失、故事乏味、人物單薄、類型混亂的作品。
影片以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電影表現手法,講述了生活在小城里的肖立昆與江月娥閃婚成為夫妻,并生下兒子肖磊。婚后夫妻之間出現了無法彌補的感情裂痕。在確認江月娥出軌后,兩人決定離婚,但江月娥誓死爭奪兒子肖磊的撫養權,而肖立昆也毫不讓步。夫妻為撫養權對簿公堂,江月娥突然在法庭宣稱肖磊不是肖立昆的骨肉,并做DNA親子鑒定以證實。精神重創之下,肖立昆回老家取出祖傳的殺豬刀試圖報復,但最終卻放棄了報復計劃,將刀扔入江中,從內心寬恕了江月娥,也救贖了自己。影片名為《殺戒》,倒不如叫做《戒殺》更為貼切。
影片中的江月娥和肖立昆自婚后便矛盾不斷,其根源在于江月娥從內心就看不起肖的家庭及肖本人,以及她無法滿足的“春心”。而孩子出生后,完全是肖一人帶大,江卻絲毫未盡母親的責任,也看不出她對孩子有任何愛和關心。但在影片后半部分,江卻一反常態一定要奪回孩子的撫養權,以非常執著甚至極端的方式想盡辦法將孩子從肖的身邊帶走。這種編排既違反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邏輯,也違背了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因而給觀眾以不真實之感、虛假之感。而藝術如果離開真實,則很難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對故事情節的認可,是不可能打動觀眾的。邏輯性無論對于人物性格塑造還是對于情節故事的編排都是至關重要的,由于邏輯的混亂與矛盾造成該片無法彌補的硬傷。
另外,縱觀全片,影片故事情節混亂而乏味,沒有明確的主題,是講閃婚的弊端、家庭陰影對個人成長和婚姻的影響、婚外戀情、家庭和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報復與自我救贖,似乎都有點兒,但又似乎都不明確。好像什么都想說,但又什么都沒有說清楚。對于電影作品來說,故事是重要的,而講好故事更重要。可惜的是影片《殺戒》既沒有一個好的故事支撐,更沒有將故事講好。它所講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了,既沒新意又沒深度,甚至還不如坊間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鮮活、深刻。加之導演對故事“講述”能力的欠缺,必然使這部本就平庸的影片滑向更加平庸的境地。而演員由于受限于影片本身,其表演水準大打折扣,人物外在化表現嚴重,簡單而貧乏,缺乏厚重感和豐富性。縱觀全片,很難相信這部影片的編劇竟然是劉恒。與其以往的作品相較,這部影片無論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塑造,都存在較大的距離。聯系到影片及近來有關該片沸沸揚揚的導演權之爭,影片創作者們的誠意很讓觀眾心寒,而這對中國電影藝術、電影產業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就影片類型來看,創作者似乎有意要將《殺戒》作成一部驚悚類型片。在影片開始以一系列鏡頭營造出恐怖驚悚的氛圍:昏暗而幽靜的游泳池、藍色的池水、暗淡的燈光、身著黑色雨衣的背影、明晃晃的殺豬刀……然后是揮刀砍殺,飛濺的鮮血染紅了池水,順著鮮血的流淌映出影片的片名。從片頭的這段畫面看,確實詭異而緊張,頗有驚悚片的風格,畫面也很精致。將觀眾的觀影情緒一下便調動了起來,引發觀眾的好奇心與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果順著這種風格延續下去,相信應該是一部不錯的驚悚片。然而,隨著片名的推出,影片無論風格還是畫面、色彩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一部具有精致畫面、色彩典雅的驚悚片,一下變成為畫面粗糙、色彩樸素的現實倫理生活片。其后影片的發展沒有恐怖、沒有驚悚、沒有詭異、沒有懸念,完全是對主人公現實生活的影像記錄。只是在影片臨近結束時,又對開始時的那段畫面進行了一次“重放”,并清楚地告訴觀眾那不過是男主人公的“夢境”而已。由此也不難發現,影片的創作者在影片創作之初對影片的定位就很模糊、沒有考慮周全,使得這段所謂的驚悚在影片中顯得突兀而不倫不類。而這無疑會成為電影創作者,尤其是創作、拍攝驚悚類型片所必須要引以為戒的一個負面案例。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