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勢力彈撥上海電影節
“電影節上,媒體鏡頭對準明星嘉賓,主辦方忙的是各個重大活動,影迷們的“幸福度”往往被忽略。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影迷通過網絡形成了“組織”,傾訴每日的觀影甘苦。雖然偏于“草根”,但卻從真實的細節上提醒了國內的電影節主辦方:電影節不該是“面子工程”,我們與真正的完美還距離很遠?!?/p>
一個名為“妖靈妖”的微博近日一直在自發地搜集上海電影節的影迷觀影感想,并且與豆瓣的“同城帖”相關聯。在這里,影迷們可以大膽地傾訴心聲,把字幕質量、上座率、周遭環境等情況的直接感受點點滴滴匯總到每一天的帖子中去。對于其中一些尖銳的問題,“妖靈妖”會通過微博反饋給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微博或者相關人員去“討說法”。
據悉,這個平臺設立的初衷是希望用民間的方式來體驗電影節,希望在開幕盛況、明星云集的官方新聞背后,尋找一份屬于個人的記憶。不過,從發帖情況來看,網友們都是在傾訴一些“負面事件”。但這不是故意挑刺,因為影迷們提出的問題很實在、很真切,他們通過個人的眼睛發現問題,由此才能監督、刺激到電影節的各個環節,他們才是真心希望電影節好起來的那群人。
“字幕”胡扯 毀了名片
在微博平臺上以及相關聯的豆瓣“2013上海電影節同城專用討論帖”上,可以看到影迷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字幕”?!把`妖”的微博較為全面地收集到了字幕“奇葩”。比如,各方影迷們紛紛抱怨:“6月18日,曲陽影都放映的法國著名導演卡拉克斯的新片《神圣車行》的字幕完全是瞎編亂造的版本,影迷在觀看后非常不滿。影院負責人聞訊趕來,質問志愿者看出字幕有錯怎么不和院方聯系,負責敲字的志愿者男生答復:‘前十分鐘編得蠻好的,就沒發現’?!倍杏懊詣t調侃自己在看片時“很怕這字幕來一句‘對不起,我編不下去了’?!?/p>
事后,在影迷們的不停“追問”下,相關人員微博上做出解釋:“本人是這部片子的字幕校對,特此說明一下。在我一校的時候發現原翻譯完全胡扯,所以跟主辦方提出由我根據日語字幕全部重翻,并且也通過了。昨天,上海影城和今天大光明影院采用的是我的版本,曲陽影都估計錯用了之前那個胡扯的版本。”
被“字幕”扯后腿的影片還有希區柯克的《敲詐》。根據“妖靈妖”的微博記錄,6月17日,上海電影博物館放映的《敲詐》是“希區柯克默片修復展”放映的9部影片之一,也是此片的亞洲首映。其所選用的中文字幕,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翻譯的字幕,但在放映途中,影迷發現中文字幕屢屢存在滯后現象,甚至還有很多錯譯。比如,把男主角的名字翻錯至少一次。放映結束之后,現場有工作人員反映,這套字幕其實是根據有聲版來翻譯的。而“妖靈妖”也對此“簡單答復”進一步質疑,并督促電影節能夠在6月20日的另一場《敲詐》的放映解決這些“遺憾”。在放映的環節上,影迷們的抱怨還有很多:曹楊影城《林肯》字幕70%不同步,基本慢1-2秒,有時完全跟不上節奏,這對觀眾去理解《林肯》這樣一部大段大段對白的片子提出了更高要求;UME新天地影城對森田芳光的遺作放映切頭;曲陽影都的《烏云背后的幸福線》聲畫不同步;影城一廳的《狼的孩子雨和雪》顏色偏紅等。
放映臨時變卦 觀眾措手不及
電影節的組織環節也有許多不明不白的“懸念”。比如,金爵獎競賽影片、展映影片紛紛因DCP(數字院線文件包)問題而撤片卻沒有第一時間告知影迷,使得很多影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滿懷希望而去,卻又失望而歸,要退票又無法在當時的影城得以解決。
影迷因此對組織環節進行質疑:為何不提前檢測DCP?為何不在確認撤片后立刻通知影院和售票公司?他們呼吁:“官方宣傳人員應該每天一早與技術人員核對今日排片是否正常,若有誤差,立刻發布官方微博,通知影院、售票公司,至少在影迷出門前通知到人,這樣還有換手余地。為什么沒有做到?”
贈票問題也是影迷們所深惡痛絕的。有影迷稱:“今天正大星美六點半的《東京物語》有約一半的空座,且都是前排中間的好位置,倒數幾排卻坐得滿滿的,可憐那些想看又買不到票的影迷,電影節什么時候才能少留一點贈票呢?!”還有影迷稱:“某銷售點居然賣重票給觀眾,普通觀眾影票與區政府的贈票重了,影廳里很多人罵罵咧咧。
此外,很多電影的主創見面會都安排在放映之前,容易造成時間嚴重拖沓,讓觀眾產生“焦慮”。其中在6月16日,日本電影周的影片《東京家族》在放映之前因“開幕儀式”而延遲,最終放映時間比影票標注時間晚了75分鐘,出現了女觀眾大鬧現場的不雅“事件”。況且,這樣的“見面會”效果并不好,有觀眾反映:“主創訪談問的問題沒有意義,許多和電影本身都沒有關系;許多主持人和翻譯人員由于根本沒看過影片,對內容不了解,提問時也是‘烏龍不斷’。希望電影節方面酌情考慮把這種‘訪談’放在電影放映前是不是妥當?!?/p>
影迷自省“素質” 大家應該停止“攝屏”
影迷們沒有一味地指責官方,也把自省的目光投向了自身,曝光了不少觀眾的素質問題。比如,有影迷反映,有些觀眾在放映過程中對大銀幕肆無忌憚地用手機攝錄和拍照,這是對修復片和現場配樂大師的終極侮辱,并在微博上@上海國際電影節,發出呼吁:“請勸阻在放映中攝影、攝像的觀眾。希區柯克展已成重災區,因其規格高及稀有性,片前講解和現場配樂的儀式感強烈,激發了很多觀眾‘到此一游’的心理。第二場《水性楊花》拍攝銀幕的情況更超第一場。前五分鐘,四周白花花一片,伴隨咔嗒咔嗒的快門聲?!?/p>
一位網友說:“在電影院看電影不能拍照應該是常識問題,今天在影城看《父親的詩》,坐在12排中間的女生拍了長達十分鐘之久!燈亮之后才發現是戴紅牌的工作人員,敢問上海國際電影節,這些工作人員到底是哪里的?”
還有網友抱怨:“《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海首映場,影城二廳里有三個姑娘一直在吃瓜子!吃完了瓜子還吃荔枝!幸運的是她們在中場休息的時候退場后就再也沒返場,不幸的是她們留下了一堆瓜子殼?!北緢笥浾咝P自上海報道
文化旁白
電影節是給誰辦的?
很多時候,國內的電影節會讓人產生疑問:“這是給誰辦的?”開幕式上,影迷們往往會被封鎖到會場的幾百米以外;電影節之中,想看的電影卻又遭遇購票難題。很多電影節打出“全城狂歡”的概念是那么空洞,因為影迷們真切的感受卻無人傾聽、無人在意。
以上海國際電影節為例,它是中國國內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其舉辦水準自然有參考作用。從本屆電影節來看,各國明星、名導腳踏祥云而來,映亮開幕紅毯;各大論壇主題鮮明、發言踴躍;各種競賽單元、各種評獎也是轟轟烈烈。若在一個宏觀的框架上來看,上海電影節頗有國際風范。但是,評價電影節的成敗標準,除了“名人效應”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群體——觀眾。電影節是讓觀眾飽覽世界電影風光的最佳時機,真正的影迷所希望參與的狂歡不是對著明星尖叫,而是想品味平庸的商業院線中無法點到的“電影大餐”,然后,徹底沉浸在銀幕的光影中,盡情地去體驗藝術至上的空靈、性格導演眼中的人間悲喜。
影迷的這種期望是否得到了滿足?不得不說,國內電影節的主辦方和媒體往往對此疏于問候。很少有組織者在電影節舉辦之后會俯身“調研”觀眾的感受,他們只是把觀眾人數作為“業績”進行夸耀,這個最該獲得照顧的群體,卻如同一個被壓縮的“標本”,抽走了所有鮮活的思想和感受,只化作一個硬邦邦的數字。
如今,借助微博和網絡,影迷們開始從自己的角度認知電影節,其中不乏觀影習慣的自省,也對主辦方提出了可供借鑒的建議,希望主辦方不要覺得這是影迷們在“吹毛求疵”,因為,小的偶然的“疏漏”串聯起來,就是一個難堪的“窟窿”,缺少關切目光的影迷們要的并不多,就是一份尊重。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