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 中國慈善渠道不通
Liu Guang/劉廣
Sun Tong/孫彤
一場有關“得與失”的文化沙龍昨日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中外嘉賓就財富與幸福的關系等話題展開討論。22位來自中德兩國的青年設計師,圍繞上述主題創作了70件插圖作品。
設計師“患得患失”
據介紹,參與此次活動的設計師分別來自清華大學設計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和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美術學院,他們幾乎同時收到了就人類如何在“患得患失”中發展和進步的主題解析與背景描述,之后用插圖對這一話題進行闡釋。
在最后呈現的作品中,有非常直觀的,比如一個男人的肖像但是兩只眼睛的部位被兩個“錢”所替代,來體現現代社會一些向“錢”看的人。也有更多需要想象和引人深思的作品。
而設計師孫彤的插畫是一只手握著一個標有“幸福”的購物袋,旁白是“你想要買些幸福嗎?”這和當天的沙龍主題非常契合。
王振耀呼吁寬容對待捐贈者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和歐洲基金會中心的主席杰瑞·扎婁勒就“給予能讓人幸福嗎?”展開對話。
扎婁勒提出一個問題,幸福能否購買?他引用了一項西方對富有者的調查。調查顯示,他們把錢全部花在自己身上的幸福值,沒有捐出其中一部分的幸福值高。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錢花在別人身上更能產生幸福感。
王振耀談到自己擅長的慈善話題。他說中國在2005年之前每年的慈善捐款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2005年之后變成1000億元左右。但是目前中國的慈善處于大禹治水的年代,洪水很大,卻沒有足夠的河道疏通,慈善所產生的財富已經超過了制度提供的疏通渠道。公募基金會現在已經很難承擔國人大量的慈善熱情,應該有更多非公募基金會加入,政府應進一步降低門檻。
王振耀還提到,中國文化中對“私”的部分尊重不夠,導致現在很多人一捐款就會被質疑財富來源,這讓很多人不敢捐款。“中國現在對捐款的公開透明是沒有尊嚴的透明。歐美更多是告訴捐款者善款的使用方向,而不是把捐款者名字、數額放在微博上。”他表示,當年洛克菲勒捐贈時美國人并沒有去質疑錢財來源。“我們應該學會,如果捐了,就原諒他。”
而對于財富的積累,扎婁勒很欣賞美國印第安人的做法。他說印第安人有個傳統,會在每年積攢一些對自己重要的東西,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把火燒掉。“他們收集的時候不是為了擁有,而是為了不被財富綁住。”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