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我國機制龍洋的誕生
見證我國機制龍洋的誕生
——話說喜敦版光緒元寶
喜敦版廣東省造光緒元寶
常見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
“沉甸甸、白花花”的銀子,我們在“大辮子”戲里絲毫也不會感到陌生。到了清末您若是想做買賣掙銀子,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您心里要是沒桿秤,再不多長上幾個心眼兒,您最好就別出門了”。
晚清時期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誰都能鑄造重量單位不統(tǒng)一、規(guī)格形態(tài)大小各異的銀錠,白銀的純度也千差萬別。隨著對外貿(mào)易的深化,“洋錢”大量流入我國,給“看成色、稱重量”的原始貨幣制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更甚的是隨著國內(nèi)資本市場的開放,大量外國商業(yè)銀行與舊有的本土錢莊票號并存,給老百姓帶來的更是錢幣的混亂與使用不便。后來隨著清末大量“洋銀”流入,因其“便于攜帶、規(guī)格一致、成色統(tǒng)一、交易方便”等優(yōu)點,很快“商民樂用”。所以乘著大清“洋務(wù)運動”的風(fēng)潮,銀子也要“運動運動”了。
廣東作為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為維護“利權(quán)”建議朝廷允許廣東省率先開鑄與洋錢一致的銀元用于流通,同年三月朝廷首肯。于是張之洞在廣州大東門外黃華塘購置了82畝土地作為廠址,同時在中國駐英公使劉瑞芬的幫助配合下,了解了英國造幣機器的性能、產(chǎn)力、價格、工藝技術(shù)等諸多要素,最終確定從英國喜敦廠(全名是“伯明翰拉爾夫·喜敦父子造幣有限公司”)引進全套機器設(shè)備,并聘用了英國工程技術(shù)人員來華配合生產(chǎn)。至光緒十五年二月,正式建成,定名為“廣東官銀錢局”,該局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造幣廠,有熔化爐72座、鑄幣機90臺,計劃日產(chǎn)各種錢幣260萬枚。此廠規(guī)模之大在當時各國的造幣廠之中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了,至此廣東省開創(chuàng)了我國鑄造機制龍洋的先河。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不但廢除了我國千年不變的澆鑄造幣工藝,還改變了固有的銀錠形態(tài),為我國的貨幣體系與國際接軌邁出了蹣跚的第一步,廣東龍洋的誕生因此具有了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以及較為特殊的藝術(shù)收藏價值。
第一批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俗稱“七三反版”,因在錢幣的背面鐫有“庫平七錢三分”而得名。“七三反版”的幣模是英國著名雕刻師艾倫維恩(Allan·Wyon)在英國喜敦廠設(shè)計雕刻,后轉(zhuǎn)交給廣東錢局。艾倫維恩是德籍英國后裔,其祖父于19世紀初就在倫敦開辦私人雕刻坊,設(shè)計生產(chǎn)錢幣、勛章、紀念章用的模具。從后世的歷史資料來看艾倫家的作坊并不受雇于任何造幣廠,也就是說中方、英方與艾倫三方合作,后來我國很多錢幣模具皆由艾倫設(shè)計并親自操刀生產(chǎn)。“七三反版”本意是想用良幣驅(qū)逐劣幣、與洋錢一同使用,故比市面上流通的外國銀元之代表“墨西哥銀幣”重一分。但事與愿違,就是因為重這“一分”,剛一發(fā)行就被大量囤積反而無法流通于市,“虧耗大,流通滯”,很快就停止生產(chǎn)了,故整體存世量稀少。
第二批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俗稱“七二反版”,張之洞采納英國匯豐銀行的建議,停鑄“七三反版”銀幣,改鑄重量為七錢二分的銀幣與洋錢的重量接軌。該銀幣正面點圈內(nèi)為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四字,外圍為英文。背面蟠龍居中,周圍鐫“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十字。由于它還是在錢幣背面鐫刻七錢二分故還是稱其為“七二反版”。當此樣幣呈送朝廷審定時,清廷認為“洋文圍繞著光緒皇帝”不合體例,下令將洋文改鐫于錢幣背面,洋文在錢幣背面從此成為中國龍銀的標準形式。因此,此幣只留有試鑄樣幣,故更為珍罕。
正當張之洞躊躇滿志地等待第三批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出爐時,因其被調(diào)任而只好與新任兩廣總督之北洋領(lǐng)袖李鴻章的親哥哥——李瀚章辦理交接工作。難怪后來盛宣懷說“鑄銀元自公創(chuàng)之”,張之洞也自稱“洞乃創(chuàng)造銀元之人”。
光緒十六年四月(1890年5月)量產(chǎn)版廣東省造光緒元寶正式發(fā)行。此幣因重量及成色劃一且制作精美,很快被兩廣地區(qū)民眾接受,大獲成功。后來在光緒十八年的《申報》有相關(guān)報道,說廣東造的銀幣樣式新穎有很多的“一角、兩角幣”被帶入新加坡等地流通或收藏。由于廣東省周邊省份錢荒嚴重,福建商號曾大量買進廣東銀元與輔幣以供市面周轉(zhuǎn),來疏解壓力,因此此幣一直流通到浙江、上海等地。正是因為看到了廣東鑄幣的成功,其他各省紛紛上書朝廷希望設(shè)局仿造,后來很多省份制造的龍洋在形制、成色、重量上都均以此為標準。
據(jù)說“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這十個字是當時的廣東巡撫亦為金石書法家的吳大澄所書。特點其一,在于寶字,改“穴寶蓋”為“珍寶蓋”,此書法可見隋唐古碑,吳大澄將“珍寶合體為一個寳字”不愧為大家風(fēng)范。其二,“庫平的庫車不出頭,七錢二分的錢字金不出頭”相映成章,極具藝術(shù)特色。
初造七錢二分時“廣東錢局”仍然使用喜敦廠提供的制模工具改刻幣模,所以初期制造的銀幣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了原來的形態(tài),但隨著銀幣產(chǎn)量的增加,幣模的損耗,部分幣模只能修補或是自行雕刻,故后期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再也難覓“喜敦風(fēng)格”了。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