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將教育產業上市簡單化了?
最近,隨著《中國合伙人》的熱映,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上市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影片中,3個合伙人從零做起,最后成功將一家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送到美國上市。現實生活中,從2010年4家中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登陸美國股市開始,大批資本涌入這個市場,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構開始跑馬圈地,大肆擴張,融資上市似乎成了不少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然而,在近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眾多民辦教育界業內人士的觀點卻出奇地一致:民辦教育培訓行業的黃金10年已經結束,從野蠻擴張期進入精耕細作時代,不能再一味求大,應該理性對待民辦教育培訓企業上市。
過去的10年,在廣州卓越教育集團董事長唐俊京眼中,是美好而值得回憶的10年。這是整個民辦教育培訓行業的黃金時代,很多機構在此期間蓬勃發展,迅速擴張。唐俊京回憶,在一些城市里,某些機構或者某些品牌似乎一夜間布滿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擴張、融資、并購、上市,成了我們口中念念不忘的話語”。
但是從去年開始,形勢急轉直下,各家機構普遍感到壓力。唐駿京給出了一組數據:投融資的金額從2011年的2.5億美元降到了4500萬美元,整整降了80%;資本巿場的反應更直接:2011年、2012以及2013年上半年,沒有任何一家中國教育公司去美國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記者注)。
新東方是國內首家在美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董事長俞敏洪在當日的論壇主題演講中,直言上市不是新東方最好的選擇,“大家看《中國合伙人》,本來三個人打架,突然上市了,3個人和好如初。真的是這樣嗎?絕對不是。”
俞敏洪認為,早期幾家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上市給大家帶來鼓舞的同時也造成了幾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認為只要做大了就能上市,因此許多培訓機構,從大老板到二老板,對教育甚至對培訓,并不熟悉,帶著一筆錢就進來了,完全把教育當做生意來做了。
但教育跟別的生意不一樣,不像生產一種電子產品,發現好用,就可以一天生產一萬臺。教育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違反這個發展規律,最后就會陷入困境。
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目前,10家左右在美上市的中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中,有兩三家已經陷入了困境。
第二個誤解是對發展的誤解。所有的培訓機構都希望盡快做大做強。這樣的思路曾經讓新東方也犯了同樣的錯誤。2012年新東方開了200多個教學點,而過去19年一共開了500個教學點都不到,隨之而來的租金投入以及人員的花費,讓新東方從前年的下半年到去年的上半年一正一反虧損4億元人民幣。所幸在去年11月發現了問題緊急剎車。
第三個誤解是對上市本身的誤解。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后悔讓新東方上市的俞敏洪對此感觸良多。他一直認為,如果不上市的話,雖然可能要面對更加尖銳的內部矛盾和內部問題,但今天的新東方應該會更好。
“《中國合伙人》講的就上市和不上市的矛盾,上市不一定等于成功,上市只是一個過程,而且我認為能夠持續發展的教育培訓機構跟上市沒有關系。”俞敏洪的理由是:教育領域是以預收款支付為前提的領域,只要經營好,就不缺錢,也就沒有必要為了融資上市。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賽富基金CEO閻焱認為,對于任何一個公司來講,上市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對于企業來說,上市利弊并存:上市后融資成本會大大降低,也有利于企業的規范化運作,但上市也會帶來運作成本的增加。
上市的路走不通,民辦教育培訓企業的發展方向在哪里?河南鄭州睿源教育機構CEO牛新哲、新巨人培訓學校董事長兼校長尹雄、航天產業投資基金總經理董事王小剛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未來整合將是一個主題。
環球雅思教育集團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環球雅思先于2010年上市,又在2011年下市被培生收購。其總裁張永琪認為,環球雅思的發展經過恰恰印證了上市不是一個學校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或方式,只是承載著企業發展的一輛車或者一個工具,因此,上市不一定是企業的終點,即使上市了,也還應尋求下一步的發展。
世界需要著名的教育品牌,俞敏洪認為,從這個角度講,是可以考慮上市的。但是,把上市本身當作成功模式,一定是極其錯誤的,“不上市不等于目光短淺,我反而認為急于上市是目光短淺。”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