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半年 國產大片能否高飛
在6月影市的版圖上,《富春山居圖》1.6億的投資額度使它成為一處“高地”,此前,《泰囧》、《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從投資額度上來說都是“平原”,可是,“平原”之上如今已經遍插票房勝利的紅旗,而《富春山居圖》能否為高處不勝寒的中國大片打一場漂亮戰役?由此來看,《富春山居圖》的成敗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有著微妙的影響。
6月1日不僅會讓人們緬懷童年,更會悵然一年時光已經過半,而2013的半年對于中國電影來說如同一個加速的青春期,毫不留戀地甩開了國產片市場的稚氣,其成熟的迅疾程度令人驚訝。如今,《致青春》的票房已達7億,《中國合伙人》的票房達到4.2億,而為其票房功勛加上傳奇色彩的是,它們都是中小成本影片。從這繁榮情景的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在2013的上半年,中小成本影片成為了絕對主角,中國大片卻集體失聲。按照電影產業的金字塔結構,中小成本影片是扎實的根基,但是,大片作為一個指向未來的箭頭不可或缺,否則,這依然不是一個說得上漂亮的電影產業結構。
上周,張藝謀簽約新東家,在臺上久久站立卻不發一言的拘謹,讓人們為大片時代的沒落而心生一絲憐憫。而對于喜歡扎堆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中小成本影片“一本萬利”的誘惑更會帶來不少隱憂,中小成本的蜂擁而至會加重全行業的浮躁心理。
如果說,當年中國大片的空洞自戀是一種極端,為自己埋下敗落的因果;那么現在若只倚重中小成本影片又是另一種短視。一旦“接地氣”的愛情、青春題材小片緩解了此前銀幕對現實生活反射的“匱乏”,觀眾們的饑饉得到彌補,進而產生審美疲勞的話,大批的中小成本影片會潰不成軍,而此時,若沒有大片的“定海神針”來坐鎮,沒有商業巨制的領軍人物來力挽狂瀾的話,中國整個電影市場會遭遇極大危機。 何況,中國電影不能只在本土市場里“小玩鬧”,走出國門,為中國電影撐起門面的,也要依靠大片的霸氣。
此種情形下,《富春山居圖》的上映突然為中國影市制造了另一種懸念,這部影片大概需要5億票房才能保本,如果成功了,中國大片無力的腰肢至少能夠挺一挺,命運得到一線回轉;而若是失敗,則中國大片的冰雪期免不了又要延長,畢竟,電影投資人需要活生生的榜樣來照亮路途,而不只是邏輯正確的理論。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