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我排喜劇是邊走鋼絲,邊發傳單
陳暢近照
在舞臺劇《分手大師》中,“分手大師”的《愛情買賣》迪廳版舞蹈爆笑全場,同樣,近日上演的《惡棍天使》中精神抑郁的“小學生”跳舞亦酷亦諧,這與兩出劇的導演陳暢不無關系。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的陳暢說,“我們在朝百老匯的方向努力,載歌載舞,因此,我們稱自己的作品為舞臺劇,而不是話劇。同時,舞蹈是我的特長,在劇中做起來也得心應手。”
初識陳暢,總會被他的笑容所打動,他調侃自己“大概是因為喜劇拍得多了”。從出演《想吃麻花現給你擰》,到給湖南衛視等各大衛視拍欄目劇,再到與俞白眉搭成固定班子,排舞臺喜劇,陳暢已經在喜劇的圈子里摸爬滾打十年。因為害怕停滯的人生,陳暢多次轉行,經歷了舞者、演員、導演三個身份的轉換,而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做喜劇。盡管做的是喜劇,但對陳暢來說,卻是很嚴肅的事,惡搞、嘩眾取寵,首先被陳暢排除在外。“之前我們排戲,有人建議我們請芙蓉姐姐來演,正是芙蓉姐姐最紅的時候,但我不喜歡這樣,這太嘩眾取寵了。”有時,做喜劇甚至是讓他頭疼的事,2010年,陳暢復排已經被公認為商業喜劇“鼻祖”的《翠花,上酸菜》,還是鄧超主演,這也是陳暢第一次與俞白眉合作,陳暢說:“平地起高樓容易,但更上一層樓很難。演員不認可,就要一遍遍再磨,這是很痛苦的過程。”
好的喜劇在陳暢看來,就是把標準交給觀眾,“話劇只靠口碑傳播,先別想指著這個掙錢,話劇是最怕人說不好的。”因此,陳暢總是喜歡在劇中安排一些經典的戲劇動作,“這樣能突出人物性格,觀眾也便于模仿”。而他對喜劇有著獨到的心得則是與觀眾的互動。“觀眾進來就是找樂的。”他說,“我們經常把其他的部分都排好,然后專門坐下來討論互動的事情,我們把過去的經驗整理出幾條規則,充分考慮觀眾可能會出現的反應,如果上臺的觀眾不買賬、不配合,我們還得想著繼續把氣氛挑起來,怎么把上臺觀眾不配合的態度打消掉,還得讓別的觀眾叫好。”登上陳暢的舞臺的觀眾十之八九都會配合,但有一次觀眾的拒絕配合卻讓陳暢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們演出還要錄影,大家都比較重視。當天上臺的是一位女觀眾,通常來說,女性觀眾的配合度比較高。本來,我們想給她扎個頭巾,把她打扮成阿拉伯人,但她就是不讓扎,好不容易扎上了,她又逃到幕后去了。最后我們只能請她下去了,還好我們的演員反應特快,說‘媳婦’好久沒帶出來了,有些害羞。”
從早年的“開心麻花”到現在的舞臺劇,陳暢也經歷了喜劇理念的轉變和調試,“‘開心麻花’的特點是盤點,然后作成娛樂的大集錦,它的風格是淺嘗輒止,缺乏一條敘事的主線。我和俞白眉合作的喜劇大都有一條主線,我認同這一點。搞藝術就像走鋼絲,單純往藝術或商業哪邊倒都是慘敗,只有立在中間才能走下去,我們走鋼絲的時候,手里不是拿著根棍子保持平衡,而是拿著傳單,這個傳單就是我們的理念,是我們想跟觀眾交流的東西。因此,我們在走鋼絲的時候,不是迎合觀眾,而是希望引導觀眾。不管是‘開心麻花’還是‘白眉工作室’,喜劇精神首要的一條就是要給觀眾帶來笑聲。”
縱觀陳暢的話劇,像《分手大師》《諾亞方舟綁架案》《惡棍天使》中,女主角總是一個單純的女孩,面對這個紛繁駁雜的社會,他解釋道,“這是現在所謂的‘屌絲逆襲’。當然,我們也沒逆襲到哪里去,不過是最后她們都獲得了美好愛情。我自己作為一個草根,對草根的感情更熟悉,也更有話語權。當然,我們的劇中也會有一些反諷的東西,比如對所謂的‘大師’的調侃。”
如今,陳暢又把腳步邁進電視界,還是做導演。聲稱“過去從不看電視”的他,現在正在“惡補”電視劇,他發現中國的電視劇“還蠻有意思的”,并坦言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熟悉鏡頭感。近日來比較有特色的把舞臺劇元素融入電視劇中的美劇《紙牌屋》,陳暢認為這種調度方式有精彩之處,也有敗筆。“打破舞臺劇的第四堵墻,制造監視器的感覺,這點比較成功,但有的時候在一場戲內部的戲劇性的呼應上,這點又是失敗的。我給自己定的電視劇導演準則是,可以求新,但不能求怪。”陳暢如是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