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韓信》展現英雄人格
“秦皇暴政,鬼泣神怒。陳勝吳廣,揭竿抗秦。公元前209年,無數英雄豪杰,于秦漢交際的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爭雄稱霸……”一開場,劉項兩大陣營共同抗秦后的相互較量畫面就震撼了全場。作為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資助項目,中國劇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出品的歷史劇巨制,由著名編劇向遠方和國家一級導演郭小男聯手打造的2013年年度大戲《韓信》于5月10日晚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上演,圍繞大將韓信幾經沉浮的一生及其悲劇命運的結局,為觀眾展現了一段段鐵血時代的王道精神和真我人格。
話劇《韓信》以劉邦陣營抗秦滅楚的戰爭為序幕,直至漢將楚王韓信殺于鐘室而終。前后近14年的歷史片段將故事分為12場次,分別圍繞韓信這個關鍵性人物,以“劉邦陣營與項羽陣營共同抗秦”、“劉項兩大陣營軍事矛盾斗爭”、“劉邦稱帝誅殺異姓王”這三個主要矛盾斗爭,按時空線索展開劇情發展,并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胯下之辱”、“離楚歸漢”、“登壇拜將”、“自立齊王”、“垓下之圍”、“云夢被擒”、“鐘室之禍”等這些關系到韓信命運轉折的事件,從而張揚出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王道理想、鐵血精神和真我人格,及其在歷史局部和文明進程中的作用,為構建和提高現代人對生命價值的理性選擇提供了參考。
導演郭小男要求所有演員對人物的表演定位既要有時代歷史劇的相應形體表達,又要有深沉的思想表達;既要體現人物的性格與行為邏輯,又要展現漂亮的歷史劇風格及功力,而這些技術都來源于演員在形體、臺詞和表情方面的完整勾勒。主角劉鵬飾演的韓信,從年輕時的憧憬與彷徨,到后來到達生命最輝煌的頂峰,再到最后落入英雄末路,每一次的重大轉折,他都能夠從眼神、氣質,甚至眼光的距離、舉手投足的尺度等方面拿捏得當,把握人物內心變化,將不同生命階段的個性差異演繹得淋漓盡致。由趙海濤飾演的項羽一角,則在戰場上表現得勇猛剛烈、剛愎自用、殘忍暴戾,而當他與虞姬在一起時又表現出一個熱血男兒浪漫、柔情的一面,并最終在垓下上演了那段千古流傳的霸王別姬。
《韓信》的服化設計,由國家一級服裝設計胡曉輝擔任。在服飾的色彩與款式上,緊貼歷史氛圍,比如秦黑漢紅、王袍皇冠等等,從戰爭盔甲到市井布衣,每一個細節都做了精心搭配,以突出不同時期、不同角色的身份和人物個性,比如不同時期的劉邦,他的服裝材質、服飾配件、人物發飾及妝容等都均有差異。此外,由于整個服裝設計既要符合時代的客觀規定,又需滿足戰爭、平民英雄等元素的需要,設計師們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力求從每一個角度、以最真實的質感來展現歷史。
本次舞美設計由榮獲第五屆中國金獅獎舞美設計獎等多個獎項的國家一級舞美設計桑琦擔任。舞臺布景分為前低后高兩大部分,以秦磚漢瓦為基本元素,充滿了強烈的歷史厚重感。多場景、多空間、多角度不斷轉換,時而氣勢輝煌的皇宮、時而亂箭廝殺的戰場、時而青草芬芳的江邊、時而嚴密昏暗的密室……靈動而寫意地傳達著凝重深沉的歷史氣息。
演出結束后,導演郭小男表示:“楚漢戰爭留給后人一個足以慨嘆、歌頌、懷想的時代。《韓信》這部歷史劇的意義,在于通過我們對它的感受,能與現實產生直接的碰撞,使我們質疑自己是不是缺失了這樣的英雄氣概、缺失了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缺失了人類早期社會中那種轟轟烈烈的熱血精神。”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