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蘭亭獎獲獎者的創作秘辛 “輔以美麗的心情,一揮而就”
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獲得者曹寶麟書法作品 杜甫詩五首
第四屆蘭亭獎開幕之際,業內人士茶余閑語,“臨來紹興之前,我翻了翻第一、二屆國展、蘭亭獎的作品集,好多人名都陌生:當年獲獎的、入展的、造成極大影響的,很多都從這個圈子消失了,不知道他們干什么去了?!?980年第一屆全國展,到如今不過30余年,由是觀之,難道當代書法已經如同娛樂圈一樣瞬息萬變、成為藝術生命短暫的門類了?
在第四屆蘭亭獎獲獎作品展的現場,很多作者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這或許也是他們二三十年后,驀然回首之時才會直視的話題,而今,他們關心的是創作的糾結狀態?!拔蚁矚g章草,但感覺傳統的章草比較古板、拘謹,很難表達出性情,所以我想試著在章草中既加入傳統因素,又不失新意。”佳作獎三等獎獲得者孫學輝說。得到一等獎的馮印強,關注的更多是隸變,“多年的隸書研習使我深刻認識到,我們通常所說的漢碑,只不過是隸書的冰山一角,但卻是最經典的那一部分。如果學隸不學漢碑,就等于沒有觸及隸書的核心,如果只臨漢碑而不關照整個隸書發展史,就感受不到隸書的博大精深。我的研習之路,以漢碑為基來關照整個隸變過程?!?/p>
“以當代審美情懷,深入傳統,尋找出與時代相融的結合點,探索、錘煉、尋覓屬于自己的獨特書法語言?!弊髡哐h軍似乎道出了很多中青年書法家的心聲。三等獎獲得者劉聚森在多年的學書過程中,始終堅持貼近傳統、貼近經典,同時關注時代的創作思路,他的大草作品,從起稿到成作,歷時數月,以晉唐書風為基調,取法“二王”之高古簡遠、旭素之癲狂恣肆、黃山谷之縱橫捭闔,運用傳統元素,試圖通過現代視角去解讀古人。而劉伊明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發現時下小字作品成為時尚,濕潤有余而曠達不足,力求匠心獨運,“字之大小、墨之濃淡、體勢之肥瘦、字距之遠近,信手而為,不計工拙”。
這種“不計工拙”,在劉聚森那里,被概括為“一任思緒自由馳騁,手底無拘無束自由抒寫”,他自言,這樣的創作狀態,雖無表現大格局、大氣象,但也真實反映了自己當下對書法的理解。篆刻領域唯一一位佳作獎一等獎獲得者朱明月以精準洗練的用刀,試圖用多種風格讓細線朱文工穩印有所突破,力求白文的穆重和朱文的良秀,既展示自我的傳統功力,又充分表現書法的線條韻味。
這或許是時下很多書法家共通的創作狀態:沒有成為經典大家的迫切心態,也沒有對未來幾屆蘭亭獎自己是金榜題名還是名落孫山的期待與恐慌,有的只是求創作的樂趣與情趣,并在其中,痛并快樂著。
“創作時不激不厲、心態沉靜,在自然的狀態下享受書寫的快樂與愜意?!边@種心情,是一等獎獲得者、書法家季平迫切想要和同道分享的。凌海濤認為,藝術最關鍵的,在于“開生面、葆初心”:“人生若只如初見,童年的涂鴉經驗最可寶貴,這是王羲之也不能給予的經驗?!眹逯V語云“學會定式并忘掉定式”,記住是為了忘記,學書亦然。
“在一些人看來,書法就是寫字。其實問題決不是這么簡單。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蘊涵著深刻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闭劶?0年前的書法家逐漸在今日消失的問題,藝術獎獲得者林劍丹直言,不少人著眼于流派,急功近利,是絕對成不了大器的。他表示,一個書法家的風格,是他各方面的修養——人品、道德、文化、素養的綜合反映,只能水到渠成地產生。從寫字嬗變為書法,不僅非經過“筆成冢、墨成池”的苦練不可,而且還要具有從“衣帶漸寬”到“人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書法界都在感慨出人才不容易、出具有旺盛創作力的大家更不容易。或許,加強精神背景、豐富知識結構、自我磨練、自我發展,都是書法家葆有藝術生命力的關鍵因素,只是在這其中,不斷得到藝術的審美感受、靈感與創作動力,“無意于佳乃佳”的心態尤為珍貴,那是本于技術而又超越于技術之上的對“道”的深刻感悟與體會,只有正確、深刻地領會“由技進道”所包含的真實含義,才有可能在有朝一日真正得以窺見書法的堂奧。一如本屆蘭亭獎藝術獎獲得者張榮慶所言:“不佞學書,堅持入古,歷年有所,瞎琢磨、瞎玩,雖然沒有原地打轉,但不明白、不懂不知的地方著實不少,所以仍在學、在摳哧,仍在調整長進中?!?/p>
“如果想要做到《書譜》倡導的‘镕鑄蟲篆,陶均草隸’、楷草要能‘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的理想境界,恐怕要傾注更多的精力,而所得幾何,還是未知數。如果有好的認知而不努力,又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眳参目≈毖裕鋵崱疤一ㄔ础钡挠袩o并不重要,去一趟武陵,肯定值得。
“歷史上一些名家晚年仍能保持創作熱情,可我沒有家學淵源,又沒有進入高等學府深造,不過我還將繼續努力,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绷謩Φふf。而藝術獎獲獎者孫曉云的目標更大,“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以我們自身的書法創作成果,來影響當代和今后,在書法早已和實用無關的今天,讓‘字如其人’、‘字如心畫’重新成為我們應該接續的人文傳統。”
提筆寫字,捉刀向石,書法家、篆刻家所追逐的藝術生命的終極,無非是經營屬于自己的內心花園。放下那些書法生命長或短的“流言蜚語”,就如孫學輝所感慨的,“輔以美麗的心情,一揮而就”。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