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談《百家姓》用姓氏消減地域間歧視
《錢文忠解讀百家姓》近期由鳳凰聯動文化公司策劃出版,該書是錢文忠在其《百家講壇》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錢文忠近日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稱,這是一部中華文明的血脈史,希望能夠通過姓氏的研究改變地域間歧視的情況。他說:“今天的中國根本沒有名門望族,大家都是平等的,中國的歷史太長了,長到足夠把一切不平等都抹平。”
□談《百家姓》
解讀姓氏的凝聚力
此次出版的《錢文忠解讀百家姓》根據錢文忠在《百家講壇》的講稿整理而成,按照504個姓的先后順序逐個解讀,以梳理每一個姓氏的第一得姓始祖和得姓淵源。
問及研究“百家姓”的初衷,錢文忠稱,近幾年家族這個詞大家用得比較多,“到底還有沒有家族?還有你怎么去理解這個家族?然后怎么看待在傳統文化中姓氏的重要性和凝聚力,這是我比較關注的。”
錢文忠希望通過對姓氏的研究消減中國各地區之間地域的歧視,他說:“現在中國經常有這個地方的人瞧不上那個地方的人,在一些大城市更加明顯,非常狹隘地把南北區別、東西區別和城鄉的區別在這個社會上劃分出來。”錢文忠認為,一個人的姓代表了他的血脈,包括中國各民族之間,幾乎沒有一個民族是沒有其他民族血緣的,“明白了這些,可能那些互相之間的看不起會少很多。”
中國已無名門望族
在錢文忠看來,中國現在處于一個開放的時代,但是人的心態越來越封閉,他說:“現在有很奇怪的概念,什么上流社會、名門望族,我最聽不了這個,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名門望族。比如有人說我們家是書香世家,我說這都是謊言,是美好的故事。”
錢文忠稱,他小時候并不知道家里出過那么多學者,“那個時候都恨不得說自己是貧農,你要告訴人家真實的歷史,沒有這回事,根本沒有名門望族,大家都是平等的。我想講的是從姓氏文化揭示血緣的角度,哪怕過去曾經不平等,但是中國的古代長到足夠把你抹平。”
不過,當下沒有名門望族的論斷,并不意味著錢文忠否定歷史上每個姓氏的人物曾有過的功績。他稱正是希望通過《百家姓》的研究,讓每一個人為自己的姓氏感到驕傲,“在古代,開除出家譜要比判刑重得多,如果趕出家譜那是巨大的恥辱。現在我們的民族缺少一種敬畏,我希望通過講姓氏文化,能夠讓大家知道敬畏文化,能夠想到祖先。”
有一村子的人姓死
據錢文忠考證,現在流傳最廣的《百家姓》初步形成于宋代,作者并不確定。在中國歷史上,從戰國時代就有關于姓氏的書籍。問及為何這個版本流傳最廣,錢文忠說:“百家姓實際上就是把每一個姓列起來,除了前四個姓是有考慮的,其它都是符合漢字的誦讀規律的,抑揚頓挫,孩子們背起來也朗朗上口。清朝還編過《百家姓》,那是以孔孟開始的,滿族的統治者要表現有漢族的文化,但是都沒有流傳下來。”
在整理講稿時,錢文忠除了在網上搜集各個姓氏的知識,主要是對照《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大辭典》等原始史料或工具書進行了查證核實,其中,涉及歷史人物或典故時則參考了《廿四史》里的記載。在研究中,錢文忠也發現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人們以為中國常見的復姓有兩個字,但最長的姓卻有9個字,即“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此外,在研究“死”姓時,了解到目前這個姓氏在臺灣只有三個人,而且他們沒有兒子,“他們很擔心這個姓氏從此以后就消亡了,后來有個河南的朋友在微博上告訴我,他們整個村子都姓‘死’,這就很有意思。”錢文忠透露,他在《百家講壇》大概錄制五期容量的解讀《百家姓》講座,剩余的部分將在接下來的春節期間播出,相關書籍也會同步出版。
■錢文忠簡介
他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關門弟子,此前曾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解《玄奘西游記》《三字經》《弟子規》等。
■記者手記
叫“大師”那是罵我
錢文忠參加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和講座時,常有人介紹他是“國學大師”。采訪中問他對這個稱呼的看法,錢文忠深感惶恐,稱叫“大師”就是罵人。他說:“現在叫你大師的都不是好話,老一輩的像錢鐘書、陳寅恪那是大師,現在這個時代出不了大師,而且也不需要大師。”問及其中原因,錢文忠稱,這個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充滿著量化考核的時代,現在的學者不可能像季先生和錢先生那樣,可以幾年都不發表一個東西。
□關于“國學熱”
不贊成上國學班
“國學”一直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門詞,現在除不少企業成功人士喜歡研究國學,也有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國學班。錢文忠對此并不認同,他說:“現在有一種最可怕現象,一種熱潮一旦出現,馬上就會變成生意,這個我特別擔心。現在有很多講國學的人是帶著一種傳銷的熱情講的,特別可怕。”
在他看來,現在好多國學班都是在做生意,“這種泛商業化的現象是致命的,國學應該像鹽一樣,一杯水,鹽撒進去,看不見,但有滋有味有益處,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不是說你缺鹽我就給你吃鹽,不是這么補的。現在的國學熱還有一個最可怕的現象,跟大躍進似的,大干快上,二十年國學又復興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觀點,錢文忠稱應該辯證地看待,“我們原來就把國學一腳踩到底,后來又把國學捧上天,這是不對的。中國古代宣揚的有好多東西確實是要不得的,比如對權力的極端渴望,對女性的不尊重。而像講誠信、自我克制這些就值得學習。”
對國學存在誤讀
近期一則哥哥覺得弟弟違反《弟子規》而失手將其打死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問及對這件事的看法,錢文忠認為,先要正確看到這僅是一個個別案例,而不是常態化的事情。另外,包括教授國學知識的一些學校在內都存在誤讀的情況。
錢文忠表示,現在有的學校對《弟子規》的解讀是強調孩子要服從,要聽話。他說:“《弟子規》講究的是自我管理,比如拐彎,不要太急,因為會撞到人;比如見到長者,要謙讓。現實生活中,長者要求孩子的往往是放棄管理能力,改為服從。”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錢文忠認為,對孩子的國學教育尤為重要,而且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不能與他們現實生活的世界割裂開來。他透露,自己一直想早點退休,近年來一直想搞個公益性質的學校,也講國學,是用跟孩子們聊天的方式講解國學。
(編輯:偉偉)
· |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談——中國傳統教育:我們今天是否還需要? |
· | 閑扯《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