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多年前,我在寫《我的姓》那篇小文時,引用過朱麗葉對羅密歐說過的一句話:“名字是什么?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一樣芳香。”
我對姓什么一向看得比較淡,20多年前,在好幾個筆名里徘徊后,我開始姓“阿”了,名“溥”,全稱“阿溥”。“阿”字簡單,用起方便,就高興地用了好一陣子,頗寫了一些無趣的文字。后來,何開四老師說,“永長”挺好,何必“阿溥”?就懶得用,告別姓“阿”了。
春節期間,錢文忠先生在央視10頻道《百家講壇》上講《百家姓》,很努力,我們也跟著努力地看,妻說什么時候講到我這個姓啊?我就去翻《百家姓》文本,竟沒有找到她的姓。妻的姓并不稀奇,更不古怪,在家鄉當地是大姓,人丁興旺,代有人才。我又多次在《百家姓》里面尋找,依然沒有。我只好告訴她:確實沒有,錢老師恐怕不會講到貴姓了。妻稍感失望,我卻因此增加了對《百家姓》的了解。
我數了一下,《百家姓》收錄了408個單字姓,其中,“郁”在第181位出現后又在第284位出現,重復了,實際上有407個單字姓,收錄兩字復姓78個,總共收錄了485個姓。據最近的調查統計,我國共有4100個姓氏。看來,宋初編篡的《百家姓》收錄的姓氏還不到今天我國姓氏總量的12%,也就是說,有超過88%的今天的姓氏沒有收錄進當年的《百家姓》里面。我估算,錢文忠先生按他現在的進度講100講以上,即使把《百家姓》里面的485個姓都講完,也還是會有88%的姓不會被講到。所以,如果你的姓被講到了,那是宋人在1000多年前就安排好了的,如果沒有被講到,那就算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千萬不可遷怒于錢文忠老師。
《百家姓》是一本舊時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編纂者已不可考,據說是“兩浙錢氏有國(吳越國)時小民所著”,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960年到977年之間,宋天子姓“趙”,故置于首位,吳越王姓“錢”,居次位,接下來,“孫李周吳”等十余姓都是吳越王后妃的姓。以下編排順序主要按音韻需要,四字一句,八字一韻,平仄交錯,大致相對,不考慮姓氏筆畫多少,也不考慮某一姓氏的人口數量,以及歷史淵源等因素了。所以,我們就看到高祖“劉”竟然列在第252位,“曾”也排在接近400位的地方去了。還有一點,既然是教兒童識字的讀本,就沒有必要拿那些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出現幾率不高的字去為難小朋友了,而那些簡單常用的字卻要盡可能安排進去,所以,我們就看到“第五”“年愛”“陽佟”“墨哈”“西門”“東門”“羊舌”“百里”“南門”“東郭”“段干”“樂正”“公西”“歸海”“況后”“微生”“夾谷”“有琴”“梁丘”“商牟”“言福”等等由簡單的常用字組成的復姓,而這個姓有多少人使用,卻并不要緊。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計較自己的姓排進去沒有以及排在什么位置。
我覺得《百家姓》值得稱道的是它的用韻,其韻一律為平水韻,而且主要集中在上平聲的“一東”、下平聲的“七陽”等大開口的韻字上,孩子誦讀時,聲音可以表現得洪亮悠長,有歌唱性和優美感,為枯燥的識字讀本潤色添彩。我覺得,這也是其流傳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除了誦讀唐詩宋詞外,讀讀《百家姓》,同樣可以感覺到唐宋的洪聲雅韻。
最后,我要仿照朱麗葉對羅密歐說的那句話的句式,說,不論你姓什么,只要你好好生活,你就像“玫瑰”“一樣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