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杖頭木偶藝術
曹繼宗和他的杖頭木偶世界
曹繼宗設計制作的具有濃郁中國元素的杖頭木偶形象小金娃和獅子
曹繼宗設計制作的孫悟空形象
杖頭木偶是中國木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稱“杖頭傀儡”,這種藝術是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木偶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用雙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
中國的杖頭木偶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發源于漢、興盛于唐,古往今來,這種藝術形式不僅一直為中國百姓所喜聞樂見,也迷倒了許多的帝王將相及文人墨客。唐《明皇雜錄》中曾記載唐玄宗在觀賞了杖頭木偶戲后欣然命筆寫下為其感嘆的千古絕句:“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時移俗易,現在出現在舞臺上的木偶劇基本都是人偶劇,實際上是演員頭戴偶型道具的話劇表演方式,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杖頭木偶。杖頭木偶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那些只有在杖頭木偶藝術中才能欣賞到的“吸煙吐氣”、“喝茶噴水”、“脫衣穿褲”、“耍叉弄棒”等令人嘆為觀止的高難度動作,似乎也只有在老人們的記憶中才能尋覓到。
在湖北武漢,有一位老者,卻仍然守望著杖頭木偶藝術,他不愿看到作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杖頭木偶藝術就此消亡,他要用行動挽救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
這位老者的名字叫曹繼宗。
曹繼宗與杖頭木偶幾乎打了一輩子的交道。2006年,已經退休的他看到愈來愈衰弱的木偶藝術市場,毅然帶領另外幾位退休的文藝工作者組建起一個叫“小金娃”的民營木偶劇團。于是,民間傳統杖頭木偶又在他們手指間活靈活現地演開了。
注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注重劇中人物內心思想的表現,賦予木偶以生命,將京劇中的“手、眼、身、步、法”移于木偶上,并注意從兄弟劇種中吸取精粹,采用地方戲的曲牌和優秀民歌的曲調,是曹繼宗與劇團同仁們共同的想法和措施。他們像醫生搶救病人一樣搶救杖頭木偶藝術。他們的木偶節目思想內容健康,寓教于樂、童趣濃郁、韻味無窮。
在排演節目的選擇上,他們堅持從內容到形式走獨具東方古國氣質特征的木偶道路,打造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傳統木偶劇節目。木偶的造型夸張變形、活潑可愛,布景道具簡潔明了。他們還很重視在木偶特技上的挖掘與創新,節目《鐘馗下山》中鐘馗前后兩次從口中噴出火焰的絕技,讓觀眾耳目一新。節目《狗拿耗子》中會抽煙的老鼠手夾香煙一出場,不斷地從口中吐出縷縷青煙時,小朋友們都看得目瞪口呆,并發出陣陣會心的笑聲。接下來,蘭貓由于花狗多管閑事而誤失了做十二生肖明星美夢后,悲痛欲絕、淚如泉涌,突然從兩眼中噴射出兩行眼淚直射到前臺數米遠,使得前排的小朋友們躲閃不及而樂得前仰后合。
搶救杖頭木偶,其中關鍵的一環,即木偶制作。當觀眾為小金娃的木偶歌舞《金娃戲師》、木偶寓言劇《一豬當先》、木偶課本劇《爭雁》、木偶童話劇《狗拿耗子》、木偶神話劇《鐘馗下山》、木偶歌舞《金娃舞龍》、木偶趣味劇《豬八戒與小媳婦》《小小芝麻官》《鷸蚌相爭》等節目中那種神乎其技的表演而喝彩時,可能會想起隱藏在幕后的制作者是怎樣擁有巧奪天工的技藝。
術業有專攻,對于常年制作木偶的曹繼宗來講,做木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多年來,曹繼宗不僅制作了無數的傳統臉譜化木偶,在寓言劇、童話劇人物制作上更是有新的突破。
在曹繼宗的家里,隨處可見夸張的木偶人物造型。有孫悟空、豬八戒、七品芝麻官、鐘馗、老漁夫、小仙女等等,還有那招牌木偶人物小金娃,更是憨態可掬。曹繼宗制作木偶,根據木偶人物上臺后將會出現的動作進行控制機關的設計和制作。一般的木偶只要設置幾個能控制四肢、頭部動作的機關就可以,而他為適應木偶角色動作的特殊需要,創造出一些新的結構裝置,做出某些只有木偶才能表演的滑稽動作。曹繼宗做過最復雜的一個木偶:眼睛、鼻子、嘴巴、手指都會動,能夠做出伸頭探腦、縮脖端肩等動作,木偶頭可以360度轉動,甚至還能換頭。行家評論曹繼宗的木偶藝術能把木偶最典型的表情凝固起來,一望而知其木偶的性格特點,件件木偶本身都是工藝精品。
在制作木偶過程中,曹繼宗絕不偷工減料,每道程序都嚴格按照傳統流程進行操作。第一步進行泥塑設計造型,接下來進行翻制石膏模具,第三步在模具里用報紙糊型、烘干、脫型、刮灰、打磨、整型,第四步進行形象安裝,最后進行木偶人物的化妝和服裝制作。
曹繼宗這種純手工的木偶工藝制作,保證了杖頭木偶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特色。
從2006年建團至今,曹繼宗和他的小金娃木偶劇團編演了大小劇目近30個,他們用杖頭木偶的視覺沖擊力和劇情的藝術震撼力,證明著這種藝術仍然具有強勁的傳統文化創造力,證明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幾千年的杖頭木偶藝術,一代一代傳承著,因飽經滄桑而愈發厚重。“保護與傳承杖頭木偶藝術,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批人的事;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世世代代要做的事。如果我們不做,這門極具魅力的民間藝術就很可能會斷代,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曹繼宗如是說。
不離不棄地守望著這門古老藝術的同時,曹繼宗越來越希望能找到年輕的“同道”者將其不斷傳承下去,并期盼它長盛不衰,煥發出新的耀眼光輝。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