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品的別樣讀取——記靳尚誼經典作品版畫展
藏族牧民(石版畫) 靳尚誼
經過76個工作日的修版,綜合版畫《畫家詹建俊》面世
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的著名油畫家詹建俊5月15日出現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四層展廳內,仔細地觀看一幅幅根據靳尚誼經典油畫、素描作品復制的版畫。紅色的展廳墻面,在暗黃的燈光下,增添了幾分凝重的感覺,那幅《畫家詹建俊》也赫然出現在展廳中央。再一次凝視老友為自己所作的作品,詹老也不由得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面對這些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繞不開的經典作品,如何去重現,成為一個在觀念上和技術上都需要去跨越分歧或困難的難題。在版畫仍然處于藝術品市場邊緣的時代,利用最新的科技,不斷嘗試、創新,復制出最接近于原作的版畫作品,傳播的意義遠遠大于經濟的價值。
此次“靳尚誼經典作品版畫展”由蘇新平和靳軍策劃,共展出靳尚誼的35件經典作品的版畫。其中,根據油畫制作的復制版畫15件,包括了靳尚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典作品,如《塔吉克新娘》《高原情》《畫家詹建俊》《延安老農》和《晚年黃賓虹》等,以及集中展現了靳尚誼早期素描探索歷程的20件根據素描制作的復制版畫。
眾所周知,靳尚誼先生的經典作品都無償捐贈給了美術館,他認為那是美術作品最好的歸宿。但是,只有當辦展的時候,這些經典作品才會出現在大眾的面前。為了拉近大師作品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對經典作品不僅是看畫冊、看展覽,甚至可以購買、擁有,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將復制靳尚誼經典作品作為一項科研任務,集聚各方力量,以期最終的復制版畫能完美呈現原作的風貌。
為求完美 反復試驗
由于靳老始終對藝術堅持極高的標準,此次版畫制作亦體現了對高標準的追求精神。從2011年5月開始,中央美術學院各版種工作室就與法國巴黎、日本版畫工作坊進行工作協作,對絲網、石版、銅版、微噴等各種制版方式、印制效果進行分析,以選擇最適合靳尚誼作品的制版種類。實驗一直持續到2012年8月,在完成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最終確定用兩種以上的制版方式也就是綜合版來完成油畫復制。而對于靳尚誼的素描作品,通過對石版、銅版的試驗比較,以及與法國具有百年歷史的頂級版畫工作坊“克洛·布拉曼&喬治版畫工作坊出版社”的合作,最終確定以石版方式印制。
在確定版種之后,經歷了4次制版試驗,才進入正式制版階段。第一次制版試驗,確定了數字微噴技術輸出對靳尚誼作品色彩的表現力,并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生產的7種紙張中選定法國專業藝術用紙Canson BFK。第二次制版試驗,研究了掃描機單燈錄入對油畫細節的表現效果以及色彩復原效果的處理技術,并對法國Canson BFK特別版畫紙做了一系列色彩反應實驗。第三次制版試驗,研究了輸入置燈方式、如何體現紙制作品特征和作品表現力在制版中不被減弱等問題,選定色彩層次最豐富的制版方案。第四次制版試驗,是綜合版實驗,使畫面更深厚、溫潤。從2012年3月到12月,靳尚誼經典作品版畫工作室正式制版,對作品進行色彩和對比度的調整,以達到紙上作品的最佳制作品質。
根據靳尚誼經典作品版畫工作室對完成每幅作品制版工作量的統計,15幅油畫作品完成最終版版數從25版到172版不等。其中,靳尚誼于1985年創作的《果實》完成最終版版數為172次,這幅采用古典形式畫法、追求厚重感和層次感的油畫作品,在制版過程中成為工作室攻克的一個艱巨的難題。靳尚誼在油畫作品創作時參考了拉斐爾前派的手法,在版畫作品中也依然可見那種極富浪漫氣息的裝飾性色彩。從修版時長來看,《畫家詹建俊》修版耗時最長,花費76個工作日,而《塔吉克新娘》和《高原情》修版順利,只花費7個工作日。最終完成的這些經典油畫復制版畫作品:部分作品調整了畫面色彩,局部色彩偏冷,如《醉》中加大了人物醉酒后偏暖的膚色和清冷的環境的對比,色彩完全服從于人物的內心表達;部分作品減弱了對比度,使畫面整體層次更加和諧,作品更加溫潤,色彩更加柔和,手工味道也使畫面效果更加沉穩。
親身參與 精益求精
年近80歲的靳尚誼先生,對于復制版畫的事也非常上心,親身參與調色環節,然而還是有些遺憾之處。“有些作品比原作偏暖。一方面這與中國的審美習慣有關系。另外,這也是中國目前的印制技術解決不了的難題,在電腦上顯示的和印制出來的不一樣。”靳尚誼說。
在靳老的督導之下,版畫工作室絲毫不敢懈怠,終以最佳效果集中亮相。“近40件版畫作品圖片突然呈現在眼前時,我還是被震驚了,雖然多是油畫和素描的版畫復制,但是制作之嚴謹、還原之準確、印刷之精美,堪稱復制版畫之精品。”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蘇新平說,靳老對每套版畫制作的每一環節嚴格把關,不放過任何細微環節,甚至為達到一版顏色的準確,他都是不厭其煩地反復調整、校對,直至滿意為止,“其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確實令我們這些從事版畫專業的版畫家們感動。”
蘇新平談到,近些年社會上充斥著大量名師、名作的版畫作品,但是絕大多數版畫制作是沒有藝術家參與的,拍一張片子就直接進入版畫制作,其結果多與原作水平差距甚遠,不僅有損原作的藝術格調與品位,而且也有損于版畫這一媒介獨特語言的純粹性。在如此背景之下,靳先生為我們呈現如此之多之精的版畫作品,以及他對藝術的嚴謹態度,無疑為社會上眾多介入版畫制作的藝術家和版畫工作室樹立了榜樣,同時也為版畫未來有序、健康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范的作用。
對比靳尚誼經典作品的版畫和原作,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認為,石版印制的特有美感使線條的炭黑效果更柔和,畫面更整體,突出再現了素描的層次美感。在對油畫作品的呈現上規避了原作畫布反光、吸油不均的缺憾,使版畫作品色調更溫潤,增強了欣賞的愉悅感。這些作品不僅提升了經典作品在教學活動中的示范幾率,更多的還拓展了公眾觀賞接觸當代經典作品的機會,增加了公眾擁有精美版畫作品的可能性。
這一批版畫作品,不只對于公眾來說是新鮮的,對于靳老本人來說也是新鮮的——他在開幕式當天才第一次完整地看到所有的印制作品。靳老在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的陪同下,一幅幅地觀摩,甚至推起眼鏡。他和自己的學生邊觀展邊討論著:“《晚年黃賓虹》的顏色能進去,色彩做得比較實”,“《側光人體》顏色還原細致”,“《雙人體》顏色透亮,不過畫框的玻璃在展廳反光”……被眾人包圍的靳老一見老友詹建俊,就激動起來。詹老對展品的標簽提出異議,認為應該標明油畫、素描原作的創作時間。“版畫復制作品,只標明版畫印制時間,那是西方規矩。”靳老解釋道。話音未落,詹老一揮手說:“西方規矩咱不要了!”兩位老人為此事比劃幾個回合,最后達成一致意見,要標明原作時間。
在展廳內,靳尚誼的每一步前進都步履維艱,被照相機、攝像機、記者、觀眾圍堵,但是對于媒體記者的問題,他總是耐心作答。靳老說,一個人的藝術高度來源于對自己的標準。作為一位油畫家,他用一生的努力去感悟油畫之美,“這種美感發展到抽象美就是層次的豐富和厚重,也叫力度”;作為一位中國畫家,他號召大家重視中國畫,因為它的表現力要豐富得多,沒有藝術可以替代它;作為一位美術教育家,他為了與青年人溝通,虛心向學,學習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青年文化,感慨“現在的講座不好做了”;作為一位文化人,他關心中國文化的現在和未來,對文化界出現的“麻煩事”感到擔憂,但是又對年輕人充滿信心,因為年輕人“代表著中國的未來”。風雨幾十載,靳尚誼將一生的經驗總結為一句話送給年輕人:扎扎實實把本職工作做好。這句樸素的言語,涵蓋了他滿心的期待。
(編輯:黃遠)
· | 油畫拍場掀起“靳尚誼熱”——寫實油畫新觀察 |
· | 靳尚誼:在油畫中注入中國文化內涵 |
· | 不只是復制 靳尚誼經典作品版畫面市 |
· | 以茶代酒謝知音 |
· | 3位青年藝術家獲靳尚誼基金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