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文化遺產保護中獲得自信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李驚亞 李勁峰 李克瑤)流傳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的高龍文化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唐代的民間舞龍藝術。隨著農村改造為社區,卡拉OK、跳交際舞成為人們熱衷的娛樂活動,有一段時間,高龍在當地人看來感覺不入流、有些“土氣”,會扎龍、舞龍的居民越來越少。
當卡拉OK等風潮過后,漢陽區居民的目光開始回歸到老祖宗留下的民俗藝術中。在社區組織下,高龍愛好者們成立禮儀公司,專門為各類開幕式、廟會、節慶活動提供“壓軸”表演,這也成為社區部分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高龍的再度興起,能夠讓部分人獲得可觀收入倒是其次,關鍵是在舞龍中讓我們找到了自身誕生和繁衍的文化土壤,不由得為先人的創造與當代的傳承感到自豪。”漢陽區高龍隊骨干隊員陶冬嚴說。
多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文化遺產,并通過發掘、修繕、建博物館、培養傳承人等方式搶救并展示各類文化遺產。這和民間百姓自發的傳承熱情,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說,到2012年底,中國有世界遺產41處,總數居世界第三。有2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7項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1項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近代中國曾遭受屈辱侵略,在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屢受挫折,導致一些中國人認為本國文化落后,認可度不高。而通過近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激發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重新認識與欣賞。
北京大學專職教授郭大順指出,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自豪感,在國際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解決國家的歷史文化認同,能夠架構國民心靈最深層的部分。
保護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和潮流。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全新的遺產保護理念和法律準則。到2012年,已有超過190個國家加入該公約。中國已于1985年加入了該公約。
在保護中,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更多融入現代元素:傳統刺繡代表——南京云錦正登上國際時裝舞臺;昆曲人物“生旦凈末丑”動漫造型,將在大型昆曲元素3D動畫片《粉墨寶貝》中亮相……
與此同時,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山西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主持修繕完殘破率達95%的崇福寺后,撰寫的《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成為中國文物建筑保護方法和技術領域的優秀著作,在海外文物界獲得甚高評價。
學者還表示,中國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將是建立在現代而理性的觀念上的,是積極、健康的繼承與發揚。
“中國人不搞民族虛無主義,但也拒絕民粹主義,保護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可以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提供強有力支持,中國人將從中獲取更多的自信。”武漢大學國際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說。
(編輯:子木)
· | 搶救文化遺產民間在行動 |
· | 李宗偉: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經驗 |
· | 首師大申報設立“文化遺產”專業 |
· |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論壇舉辦 |
· | 面對歷史,請揣一份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