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畫壇“雙打冠軍”在回望中砥礪前行——記楊力舟王迎春藝術回顧展 

      時間:2013年05月10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段澤林

        雖然在畫壇上聲名卓著,但楊力舟和王迎春兩位美術家還是對藝術心存敬畏。在談及本次展覽時,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創作離他們的藝術理想還有差距,還有提高的空間。而在創作中,每一次拿起畫筆,他們總在思考為什么而畫? 

      南山嶺上南山坡 楊力舟 

      牧之趣 王迎春 

        5月1日至14日,中國美術館一層包括圓廳在內的多個展廳,掛滿了楊力舟與王迎春的佳作,參觀者絡繹不絕。

        對于曾參與中國美術館改造裝修工程的楊力舟來說,能在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之際,和夫人王迎春一起來到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舉辦回顧展,意義不言而喻。而對于這對畫壇伉儷而言,能在毛主席題寫匾額的中國美術館展示畫作,回望自己幾十年的藝術歷程,除了激動與興奮之外,還多了一絲忐忑。兩位藝術家在多個場合都表示,能在這樣一個時間點、在這樣一個地方,全面呈現自己的藝術耕耘,總會有些緊張,因為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還在繼續努力的過程中。

        成績斐然 仍存敬畏之心 

        楊力舟與王迎春皆出生于1942年的山西,那一年毛主席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而《講話》精神也成為他們一生創作的思想指引。在他們的作品中,既有表現偉大領袖人物的,也有反映普通勞動百姓的;既有英雄史詩式的豪邁氣勢與慷慨旋律,又有樸素的勞動者情感和學者型的人文主義情懷。這種英雄與平民相互交錯的視角,伴隨著他們一直以來的美術創作,而這些都與他們的經歷密切相關。

        楊力舟與王迎春的童年在抗戰時期度過,1957年他們同時考入西安美院附中,1966年從西安美院本科畢業。兩人經歷了各種政治風雨,接受了革命文藝、蘇聯和中國傳統的藝術教育,對藝術從認識到認知再到自己的追求,最終有了共同的人生目標。畢業后,“文革”政治風云也歷練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在上世紀70年代末,楊力舟、王迎春雙雙考上中央美院國畫系研究生,回爐再造,開闊了視野,對藝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新的追求。

        看似相對平順的求學經歷,其實蘊藏著來之不易的堅持與堅守。在西安美院學習時,兩人就有下鄉寫生的習慣,特別是到農村去畫速寫。“文革”期間,他們到了太原印刷廠,從事美術普及、印刷設計工作。可以說,在他們的求學與工作經歷中,一直與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不管政治如何變化,他們始終堅持獨立思考,并以表現普通人民為己任。時至今日,雖然兩人年事已高,但還堅持參加中國美協、中國國家畫院組織的深入基層、寫生創作活動。正是這種“走正道、揚正氣、接地氣”的創作道路,讓他們在美術界聲名遠播。

        從1969年合作油畫《平型關大捷》,到1973年創作中國畫《挖山不止》,從1980年畢業創作《黃河在咆哮》榮獲“葉淺予獎學金”,到《太行鐵壁》榮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再到合作完成的巨幅水墨歷史畫《太行烽火》被公認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優秀作品,似乎楊力舟與王迎春美術歷程的每一步都是連在一起的,他們的合作作品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在當代中國美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這兩位畫壇伉儷的創作佳話也被廣為頌揚。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在中國畫水墨人物創作上,楊力舟與王迎春將現代意識注入水墨技法、水墨形式乃至水墨樣式的探索中,達到理性布局和感性揮灑的統一,形成具有實驗性、象征性和表現性相結合的當代水墨人物新格,為中國畫人物畫作出成功的探索。著名美術理論家薛永年也認為,他們的藝術創作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始終使作品面貌溶解在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之中。兩人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皆來自生活,來自對生活的真情實感。他們的創作擴展了中國畫的語匯,發展了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和他們兩位相識多年的中國美協副主席王明明,親切地將其稱為中國美術界的“雙打冠軍”。

        雖然在畫壇上聲名卓著,但兩位美術家還是對藝術心存敬畏。在談及本次展覽時,楊力舟和王迎春都覺得自己的創作離他們的藝術理想還有差距,還有提高的空間。而在創作中,每一次拿起畫筆,他們總在思考為什么而畫?“如果沒有這個展覽,我也不會如此完整地閱覽我們的創作。看過后,我依然覺得每張畫都有遺憾,每張都不是最佳境界,下一張可能會更好。”王迎春說。

        探索不止 誓言再攀高峰 

        共同的藝術追求、相同的學畫經歷、相似的工作環境,致使楊力舟與王迎春有著太多相像之處。他們眾多的優秀合作作品,也說明兩人在創作上具有互補性與共通性。楊力舟從油畫入國畫,王迎春從國畫入油畫,兩人在國畫與油畫之間縱橫馳騁,探索不止。有趣的是,在合作創作之余,楊力舟與王迎春在創作技法、形式語言等方面,也在不斷進行著各自的實驗。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楊力舟在田園詩韻黃土情與縱橫逸筆追雄風中,在大寫意筆墨境界中吸收西方表現主義和立體構成,在民族風情領域發揮骨法用筆與奔放色彩、張揚豪邁氣概。借鑒了立體派和未來派的構成、重疊和夸張變形手法與狂放的色彩,將黃土高坡上的淳樸滄桑、賽馬場上英姿颯爽的駿馬和騎手,表現得淋漓盡致。王迎春堅持傳統筆墨深厚的優長,立體構成的畫面設計和金石古風、活潑生動的筆墨情趣都彰顯出她對人文精神博大而深沉的關懷。僅從他們兩人都鐘愛的對“羊”的表現處理上,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在形式語言上的區別:楊力舟畫羊用大筆觸寫出,強調筆力;王迎春用沒骨畫法,重視用筆墨的虛實,體現立體和空間,強調黑白灰節奏和對比。

        有評論認為,楊力舟對藝術形式的敏感和早年學習油畫的經歷,使他在水墨的造型和色彩上都更注重構成,講究形的意趣。與他的奔放與激蕩相比,王迎春的風格呈現出一份寧靜與內傾,她對中國女性的歷史命運投以深情的關切,在一大批反映戰爭時期中國女性的作品中,傾注了真切的悲憫和沉思,讓人觀之深為感動。然而,與畫作所呈現的面貌不同,在奔馳的駿馬與狂放的筆墨之外,是楊力舟一以貫之的儒雅與大度;在母親與女性的慈愛與隱忍中,是王迎春骨子里的倔強和不服輸的脾氣秉性。無論是他們的合作作品,還是其各自的探索創作,都暗含著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一代美術家共有的特點,他們的創作總是與時代和人民緊密結合,無論其形式語言如何創新,他們都不忘藝術創作的使命與責任。與此同時,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和多樣化的創作手法,他們始終在思考,傳統的中國畫如何從古典向現代形態進行轉型,中國的人物畫創作如何在更迭的時代中保持鮮明的主題性同時又不失個性化。誠如他們兩人在展覽前言中所說,“在中國畫這塊廣袤深厚的土地上,我們攜手耕耘,幾度春秋白了頭,驀然想起少年時銘記的格言‘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略感安慰。面對藝術這座無頂的高峰,只能說,我們努力了。”  

        藝術家的最大特征在于酷愛精神自由,至此其創造的作品才會凝聚出美的結晶和真正的價值。然而他所酷愛的精神自由如果缺乏對祖國、對民族和人類的摯愛,其作品想要有動人心魄的效果幾乎是不可設想的。

        讀書,讀中外名畫,不懈地去實踐,這是我充實自我精神自由的三部曲。

        ——楊力舟

        藝術不能規范繼承,只有借鑒和領悟。

        藝術不能灌輸,只能感染。藝術不能統一,應該多樣。藝術不強制,本屬自由。

        ——王迎春


      (編輯:黃遠)
      欧美无乱码久久久免费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日韩第十页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无码 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91|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2014AV天堂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中文字幕国产|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a级毛片无码兔费真人久久|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 99高清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在线中文字幕av|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