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式憂郁”與生存之“謎”——影像藝術家皮埃爾·庫里博夫首次中國個展觀后
罪之樂感 皮埃爾·庫里博夫
4月12日,法國影像藝術家皮埃爾·庫里博夫的個展“謎”在北京元·空間開幕。藝術不僅僅意味著美,還意味著思考、力量以及對人類的終極發問。“謎”以不同尋常的鏡頭,展示人類對于外部及內心世界的糾結探索,有人說,這是“法蘭西式憂郁”。
展覽很簡潔,4個影像裝置,加上幾幅從影像中來的攝影海報,就是全部。然而影像中的畫面和攝影中的人物眼神拓展出了無窮的藝術空間。第一幅,一位西方現代女性站在鏡前,一手扶鏡框,一手無名指輕輕地涂著嘴唇,不知是燈光還是夕陽打在身上,使畫面變得柔和,有油畫的美感。可是這位姑娘涂唇的手指卻是一直動著的,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循環往復。皮埃爾為什么要截取這樣一個畫面,并稱其為“罪之樂感”?思考,也許這正是皮埃爾要帶給觀眾的。這個鏡頭到底要表現什么?也許在訴說生活是不斷的重復,是一種無意義的游戲;也許僅僅呈現皮埃爾認為的最美一幕,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另一幅作品呈現的是野性而詭異的世界,名為《磁性空間》。潮漲潮落間,一個赤身裸體、披頭散發的人隨波浪站起、撲倒、匍匐;海邊的池塘里,3個同樣赤身裸體的男人隨池水撲向石壁又跌回;一個女人爬上樹,垂下頭來,本身匯成森林的一部分……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原來在這個世界里,他們已不再是“人”,而是扮演海浪、大樹、葉子,他們就是大自然本身。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不能為一己之利肆意背棄和侵略自然,也許這是它呈現的意義——當然,皮埃爾所要表達的一定要深刻更多。
第三幅配合展出了7幅攝影海報,海報里人物的藍眼睛里是無盡的茫然,讓觀者好像看到了自身。這是一條“魔魅旅程”,影像里或一個女人獨行,或兩個男人浮在水里,或兩個女人面面相覷,他們之間也許是親密的,卻又彌漫著淡漠。我又想起了進門時聽到的那個詞,“法蘭西式憂郁”。在此之前,我的意識里,法國意味著浪漫,怎么會憂郁?此時,這種憂郁果真在大廳里蔓延開來,這不僅僅是法蘭西式憂郁,而是整個人類的生之憂郁。
第四幅《迷津》里終于有了情節,一個女人在一幢樓里奔跑著尋找出口,尋覓而不得,眼睛里充滿驚恐與絕望。以此為主,交叉的鏡頭還有她的日常生活與男友的冷漠:兩個人在海邊散步、看畫展,女人開車回家、在一座恬淡的屋子外邊走……在海邊男人拋下了女人突然跑開,在畫展上女人看到了曾經在被困住了的樓里看到過的同樣的一幅畫,外表恬淡的屋子里也許正上演著她怎么走也走不出去的無盡的困境。生活即牢籠,他人即地獄,人生就是一個逃也逃不出的大迷宮,每一天都在上演著噩夢。皮埃爾想要探討的,是迷宮與人類命運的關系,每個人妄圖逃脫時,都會遇到很多岔路口,每一個選擇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藝術是相生的,這在皮埃爾的作品中得到更具體的印證。《迷津》取材于巴西畫家Iberê Camargo的精神構想世界和設計師Alaro Siza為一家基金會設計的建筑,建筑物迷宮一樣的構造決定了《迷津》的具體形式;《魔魅旅程》靈感來源于一位富有想象力的法國藝術攝影師的系列作品,皮埃爾重構了與當時攝影相關的場景及由攝影作品所引發的一系列精神構象,在動態呈現中將探索更進一步,并使得觀眾對場景與時間之間的互動有所思考;《磁性空間》的靈感來自加拿大籍舞蹈家所編的《宇宙》,因為來自舞蹈,人物的動作在野性中也帶有些許現代舞的韻律,整個畫面在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之外具有了別樣的美感,在野性與有韻律的美之間形成張力;《罪之樂感》來自其短片中的一個鏡頭,是整部短片主題思想的起源和核心概念。皮埃爾·庫里博夫從事影像藝術20余年,執導了包括短片和長片在內的30多部電影,它們改編自其他門類的藝術創作,囊括了繪畫、舞蹈、表演、攝影、文學等等。在他人的藝術作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從而生成自己的藝術作品,藝術本身因此而得以不斷生長、延展。
古典藝術呈現美,藝術品誕生之后,藝術家大多將會消失,藝術品本身就是意義;而當代藝術家做出反叛,他們呈現畫面,但觀眾通過畫面首先看到的是藝術家自身,藝術家的個性愈加張揚。裸露的肉體是皮埃爾作品中不斷呈現的意象,這與古老的希臘羅馬時期的繪畫、雕像暗合,只是那時的人或者神的肉體表現的是美,而皮埃爾用肉體游戲來制造幻境,一切都在影像的模擬和變形中呈現出虛構和現實之間的關聯,引得觀者沉浸到一種審視自我的境遇中。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個敞開的空間,具有多種意義,每個觀者都可以給出自己的答案,這大概也是這次展覽稱為“謎”的原因之一。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影像裝置藝術展,假如這些影像不在展覽館而是在電影院,票房一定慘淡,它沒有故事,沒有歡愉,甚至沒有語言,同樣是影像,帶來的卻是沉思與對人類自身命運的終極發問:我們的過去是否像《磁性空間》中一樣是原始、自然的?我們的現在是否處于《迷宮》之中?我們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罪”還是具有“樂感”的美?我們的未來是否將踏上一條憂郁的“魔魅旅程”?也正因為這些短片中蘊含的哲學意味,它們才值得出現在寧靜的展覽館里,成為永恒。
(編輯:黃遠)
· | 法國阿維尼翁的味道 |
· | 過半法國人認為電視仍是最佳收看方式 |
· | 法藝術家獨特視角雕刻“隱形人” |
· | 法國卡菲舞團新作《有機體》北京將演 |
· | 第三屆法國中國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