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報告(摘編)
在傳承與創新中贏得新的發展空間
——2012年度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報告(摘編)
□ 中國曲藝家協會
報告主持人:董耀鵬
報告負責人:董耀鵬
首席專家:常祥霖
撰稿:董耀鵬 常祥霖 黃群 蔡源莉 陳爽 陳連升 楊曉雪 張小衛
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的蘇州彈詞《盛世紅伶》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受到評委們普遍認可
一、發展概況
回首2012年,曲藝藝術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共進,以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傳承中堅守,在探索中突破,在創新中前進,在發展中繁榮,呈現出積極活躍、健康向上的生動景象,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發揮了“文藝輕騎兵”的獨特作用。曲藝教育培訓、理論建設、學術研究扎實推進、亮點閃現;曲藝評獎、比賽、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新意迭出;曲藝對外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視野開闊、范圍擴大、途徑拓展;曲協組織進一步壯大,聯絡協調服務的能力和效果得到提高。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曲藝在藝術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有待提升,曲藝精品的創作力量薄弱亟待加強,中國特色曲藝理論體系尚未建立,曲藝高等教育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曲藝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比較滯后,曲藝表演中的低俗現象令人擔憂等等,這都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解決。展望2013年中國曲藝事業的發展,我們充滿期許和希冀。
二、思潮與新作
1.關于曲藝思潮
總的看來,曲藝的各種觀念與各種見解的爭論,大都發生在曲藝的微觀世界,或關于流派,或關于雅俗,或形式與內容,或源流與發展之類,即使間或出現一些因為其他藝術領域影響而涉及曲藝的議論,也因為勢單力孤而波瀾不興,難以成勢。所以在曲藝領域的文藝思想,基本囿于長期恪守的思維習慣,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社會思潮的時候,有很強的包容性,同時又具有超常的冷靜和定力。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斷開放的文藝政策,給曲藝藝術提供了空前的發展空間,曲藝活動呈現的多樣性,也引發了相關曲藝繼承與發展、形式與內容等既是由來已久、也是當前曲藝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辨析的問題。在這些爭論中,一類問題是關于舞臺演出形式堅持簡約還是走向華麗?另外一類問題是關于曲藝藝術本體規范是堅持還是改變?一些人認為,曲藝演出,應當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在演出場面上,應當在舞臺美術裝置上,華麗一些,避免過于寒酸;在樂隊配置上添加更多的樂器,使之豐富多彩;在演出規模上,可以像歌舞那樣,服飾多彩一點,伴舞現代一點。另一些人則認為,過分追求和曲藝毫不相干的手段,損害了曲藝本體特色,已經不屬于曲藝范疇。有人說,曲藝節目內容陳腔老調,服裝還在大紅大綠或者灰土布長衫,表演形式還是老規矩……“土不拉嘰”的節目怎么能置身于現代文明?你拿什么去“搶”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這些說法和看法,會給曲藝實踐活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會也不可能阻止曲藝藝術前進的步伐。
2.關于新作
2012年的曲藝創作,伴隨曲藝演出播出,多類型、多題材、多風格的創作格局已經形成。中國曲藝家協會及相關機構,通過組織多項全國性大型演出活動、評獎賽事,發現和推出優秀作品,為優秀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各地曲藝院團和曲藝工作者圍繞著重大主題進行創作,突出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比如,榮獲第7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作品就具有“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色”的特點。長篇常州評話《常州白泰官》、西河大鼓《退獎牌》等一系列作品雖然題材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在藝術的表現上堪稱各有其妙。獲得第2屆“包公杯”一等獎的數來寶《局長的茶杯》用嬉笑的方式,通過小人物身體力行的具體“小事”展開敘事,人情事理俱在故事進程當中,從而引發人們的思考。在長篇書目創作方面,周喜俊的新作故事《當家的男人》和郭剛推出的長篇評書《傳奇將軍》在創作題材方面有著大膽的嘗試。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