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馬克思走進德國音樂劇
馬克思音樂劇創作者金策爾(中)和他的創作團隊在英國倫敦馬克思墓前合影。人民日報資料圖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倫敦大街上經常能看到印有馬克思頭像的T恤,上面寫著 “I told you so(我早說了吧)!”在金融危機肆虐的當口,揭示資本主義危機必然性的馬克思重新進入人們視野。被馬克思激發靈感的還包括一位在倫敦生活的德國流行音樂歌手托比亞斯·金策爾。有一天下午,金策爾在咖啡館喝咖啡,看到咖啡館內掛著的馬克思像,靈機一動,想創作一部馬克思音樂劇。
馬克思成了新的興趣點
思維縝密的馬克思和相對輕松的音樂劇,兩者并不容易被聯系在一起。“人們重新對馬克思產生了興趣,是我創作這部音樂劇的第一推動力。音樂劇要首先抓住人們的興趣。”金策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金策爾是德國萊比錫王子樂隊的主唱之一,該樂隊在德國有很高知名度。協助金策爾完成這部音樂劇的還包括廣播劇制作人馬克西米立安·雷格和斯特芬·盧卡斯。
音樂劇劇本目前已經制作完成,進入了排練和搬上舞臺的階段,并定于今年11月2日在德國首演。據雷格介紹,該劇講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位倫敦銀行家把這歸罪于100多年前的馬克思,因為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必然性,預言了經濟危機的發生。于是他來到馬克思的墓前,要馬克思“收回”預言。他的舉動驚醒了在馬克思墓后留宿的流浪漢音樂家。想出來看個究竟的流浪漢被銀行家當成了馬克思,于是銀行家將其帶入了他的生活圈。流浪漢后來喜歡上了銀行家的女兒。后面的故事怎么發展,創作者希望在音樂劇上演后再揭曉。
“故事有人物命運轉折、有愛情、有一個完美結局,符合音樂劇輕松的氛圍。”雷格說:“劇中對銀行家的嘲弄和揶揄,也是對西方社會現實中銀行業沒有節制的貪欲的批評。”
西方理解馬克思有偏見
雷格認為,生活既需要嚴肅,也需要輕松。沒有嚴肅的思考,就不會有輕松的娛樂。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理論家。從本質上來講,馬克思一生都在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追求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
由于東西德分裂和冷戰等歷史,1950—1970年代,馬克思在西方國家被直接與意識形態掛鉤,因此一直被誤解。很多人從來沒讀過馬克思的著作,就對馬克思抱有偏見。這部音樂劇就是要通過輕松的方式,喚起人們對馬克思的重新認識。
音樂劇名《歸來》一方面指劇中的人物命運都將經歷轉折,獲得新生,預示每個人都將迎來各自的“歸來”;而另一方面,該劇也意味著馬克思在被誤解多年以后,被重新發現,贏得“歸來”。
雷格認為馬克思的著作值得閱讀學習,能引發人的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經濟規律,以更好地避免金融危機的周期性發生。因為這種周期至今還無法避免,只能通過救助銀行體系來維持。所有的理論,都要選取其中最好的部分,并結合進我們的制度中去,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如此。
做音樂劇期間最令創作者們意外的是,他們想在劇中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西方國家銀行業背后骯臟的交易和奢靡的生活,然而這5年間曝出的銀行業丑聞和黑幕現實,卻總是超越他們的夸張手法。
在做音樂劇的過程中,創作者們也收獲了很多快樂,很多小時候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在又都回想起來了。關于這部劇上演將帶來什么反響,他們現在也說不準,目前德國媒體對這部音樂劇都很關注。他們抱著開放的心態來做這部劇,計劃先在德國巡演,并希望能在英國以及中國演出。
(人民日報駐德國記者 黃發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