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寫得好只是書法及格線
前不久,筆者應邀參加了中國書協展覽部、學術委員會在首圖主辦的“頤齋同門六人書法展”。研討會上,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在總結講話時,自然平和地指出:作為書法家,字寫得好就是60分及格線,是基本前提,余下的40分是體現個人學問修養和創造力等綜合素質的,書法家比拼的是后者。筆者由此聯想很多,現不妨套用一下“沈從文體”來表達自己的一孔之見:“我看過很多地方的書法展覽,策劃過一些朋友舉辦的各種與書畫有關的活動,讀過不少書畫同仁贈送的各種圖文作品集,卻十分贊同陳振濂‘書法及格線’的觀點?!?/p>
上面所言“沈從文體”的母本原話是:“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边@種有意味、有內涵的仿句,就像學習書法碑帖的意臨一樣,可稱之為格物致知的過程。近年來,筆者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曾與人交流過當下的書法創作問題,筆者以為,“書法,不需要創新?!边@個觀點的弦外之音,似乎與陳振濂所提出的“書法及格線”不謀而合。在此不妨試舉幾例,中國書協近年來就做好書法普及工作提出了“從小寫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的觀點,的確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國授牌了不少蘭亭學校,如2011年冬,筆者應澳門書協主席連家生之邀,參加了中國書協在澳門濠江蘭亭中學的掛牌儀式,首次把漢字書法課程推廣到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協副主席蘇士澍等曾多次在全國兩會上呼吁書法要進課堂,要從中小學開始普及,中國人當寫好中國字等。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苗培紅倡導實施的“繼承與傳承·苗培紅師生書法展”,近兩年來先后在北京、河北、山東成功舉辦了多次不同內容的展覽,繼承與傳承,是書法創作方向不變的宗旨。
以上觀點充分說明,書法與漢字是不可分割的,寫好漢字是最基本的前提,書法本質上就是要繼承和傳承,繼承就是要從古代書法經典中吸收營養,傳承便是薪火相傳,將書法發揚光大,否則,書法創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毋庸諱言,書法作為漢字書寫的最高表現形態,蘊含著一個很樸實的道理,如果你把漢字真正寫好了,把書法傳承好了,那么其潛臺詞也就給出了一個陳振濂式的答案:“你的書法及格了”,而再言其他的大道理似乎多余。
書法熱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復蘇,到90年代的大熱,再到21世紀當今時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持續發展和繁榮景象,其整體發展態勢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是伴隨著當代書法展覽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的。然而,時下各種門類繁多的書法展覽,對推動新時期書法事業的發展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毫不客氣地說,大多數展事尚處在“書法及格線”上下徘徊。很多自稱是書法家的人,甚至是名家也不例外,那些以書法為稻粱謀的人,他們終其一生的不懈追求,令人感動,然觀其水平也就僅僅停留在“書法及格線”上,很難看到及格線以外貨真價實、令人稱羨的東西。
誠然,民國之后,除了歷史上誕生過屈指可數的少數學術大師外,當今書法的確無大師,大師是呼喚不出來的,也是打造不出來的。償若有志于書法事業的人,如果真正解決了書法的本體問題,那么陳振濂所倡導的“書法及格線”之外的內容,也許還是有資格一拼的??v觀當下書壇豐富多彩的各種展覽,其實已變相地淪為花花綠綠的古今詩詞、格言警句和小品美文的手抄文本展覽。如果體制無法改變和創新,那么這種狀況也許還將在特定的時期內存在,這的確是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去思考的問題。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