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精品之路在何方
俗話說,舊瓶可以裝新酒,格律詩詞無古今。要轉變當前寫舊體詩詞的人雖然日益增多卻精品難覓的狀況,首要的做法是敬畏大師、學習大師;而學習大師,除了要體味大師作品的意境和語言,還須學習大師的寫作理念和寫作態度。
不摻“沙子”
詩詞精品的特點之一,是語言明麗、純凈、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看似“平淡”的語句卻營造出美的意境。“平淡不同于平庸和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不做作,不雕飾,不尚辭藻,也要力求精煉,正如王安石說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內容精辟,深入淺出”。(周振甫:《詩詞例話》)試看南宋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首詞借景懷古,“通篇問答自如,風格明快,情調基本上樂觀昂揚,給人以鼓舞的力量。”(胡云翼:《宋詞選》)凡是大家之作,語言都仿佛脫口而出,淡而又雅,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南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何等流動自然!要做到平淡,并非容易,孫中山先生說:“涂飾無意味,自非好詩。就如‘床前明月光’之絕唱,謂妙手偶得則可,唯絕非尋常人所能道也。”(《國父全集·詩學偶談》)
現在有些詩詞作者似乎不大喜歡平淡曉暢的語言。比如,去年12月23日某報發表詞作《南鄉子》兩首,其一是贊美“三高”(高級干部、高級軍官、高級知識分子)交響合唱團的:“神州有天驕,卓犖嵚崎借風濤。騰蛟起鳳今又是,三高。云里弦歌奏雄豪。莫道關山遙,五律七音諧虹橋。白髪黃髫共一曲,陶陶。美麗中國盡妖嬈。”平心而論,粗讀覺得思想感情昂揚飽滿,語言也比較形象鏗鏘,特別是把“美麗中國”這一最具新時代精神的流行語鑲嵌其中,印象還是不錯的。可是再讀就發現:有一處瑕疵,即上闋的“嵚崎”;有一處硬傷,即下闋的“黃髫”。“嵚崎”屬于冷僻字詞,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同義詞代替。至于“黃髫”一詞,并不見于辭書,應屬于生造詞,是把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成語“黃發(老人)垂髫(兒童)”縮略而成,導致費解:如果“黃髫”意指老人和兒童,即與“三高”相矛盾,且與前頭的“白發(宜用簡體)”相重復;如果“黃髫”單指“兒童”,何不用規范的“垂髫”、“垂發”或“黃童”呢?就整體而言,這首詞應屬于瑕瑜互見之作。
作品中出現冷僻字詞,特別是生造詞,無疑是會影響閱讀興致的,正好比美味佳肴中混進了沙子,絕對會倒胃口一樣。當年魯迅很不贊成用“巉巖”、“崚嶒”等難字現象,并批評隨意“縮短句子”的“班馬氣”以及“哥罐聞焉嫂棒傷”之類的“新典”(《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我們今天學習大師,就應該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盡量去掉作品中的“沙子”,養成良好文風。
不厭“推敲”
“推敲出精品”,這早就被詩詞大師們的實踐經驗所證明。寫作時因感情沖動,難免“饑不擇食”,不僅語意會失當,遣詞用字更會“瑕疵百出”,而“初讀時未見羞處”(明·吳訥:《文體明辨序說》);經過“隔日一刪,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無瑕瑜互見之失”(清·李漁《閑情偶寄》卷三)。這是就一般寫作而言。單就舊體詩詞創作來說,因為字數有限,每個字都占有很大比重,就更須要下一番“推敲”功夫;“倚馬可待”、不改一字的只是特例。
著名的詩詞大師都深明“推敲”之道,而且對自己能夠提出很高的要求,肯下苦功。他們有“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的決心,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的耐性,也會感受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的陶醉和喜悅。大師們“推敲”的佳話很多,著名的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是經歷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改換才最后選定的,這個“詩眼”使全句意境一下子變得明媚動人。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原馳蠟象”一句,未定稿作“原驅臘象”,相比之下,發表稿更準確更生動。郭沫若向來主張多寫作,多修改,少發表,要養成下筆謹慎、不茍且、不草率的習慣。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1942年6月27日,郭老的歷史劇《屈原》原計劃在重慶郊外北碚演出,不料因下雨停演,演員們很焦慮。這時,郭老冒雨抱著自家插花借做道具用的一個大瓷瓶從城里趕來,并把在途中即興創作的一首“七絕”念給劇組成員聽,一來為了活躍氣氛,二來為了征求大家的意見。初稿是:“不辭千里抱瓶來,此日沉陰竟未開;敢是抱瓶成大錯?梅霖怒灑北碚苔。”聽后,大家談笑風生,贊嘆不已,但是張夢蓮、張瑞芳提出兩點意見:一是兩個“抱瓶”犯重復,二是“怒”字太兇了。郭老欣然接受,立即對第三、四句進行修改。其中,把“怒”字先改為“遍”字,后又改成“透”字仍覺未安,最后改為“惠”字。隔了將近兩個月之后,以《雨》為題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三、四句修改成:“敢是熱情驚大士,楊枝惠灑北碚苔?”(參見鄭賾壽《比較修辭》和龔繼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中)比初稿更切情,也更精當易懂。詩詞是語言的藝術。上述事實說明,不厭“推敲”出精品。
然而當今“急就章”或“快餐式”的詩詞比較多,這不能不說是“精品難覓”的重要原因之一。仍以前面提及的那首贊美“三高”的《南鄉子》為例,作者自注合唱團于“2012年12月21日、22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可這首詞于12月23日即見了某報,幾乎與新聞同步,哪有“推敲”的功夫呢?試想,如果“冷處理”一下,可能就會避免“嵚崎”、“黃髫”一類“沙子”出現。
敬畏大師,不摻“沙子”,不厭“推敲”,應該是當今詩詞一條通向“精品”之路。作為詩詞愛好者,我真誠渴望詩詞創作呈現出與偉大時代相匹配的興盛輝煌!
(編輯: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