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電影史學的同步與位移——讀《中國當代電影史》有感
《中國當代電影史》
丁亞平 著
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古人云:以史為鏡。日新月異的中國電影,需要一篇相稱的歷史銘文。然而,電影市場的喧囂和光鮮吸引了太多的矚目,那就注定了當代電影史學研究的寂寥。《中國當代電影史》的適時出現則如同一縷和煦的春風,這是中國第一部關于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的電影發展通史著作。作者丁亞平先生花了近十年時間搜集相關資料,追蹤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變化,其視野之寬廣、考察之細致僅通過附錄中的《中國當代電影史年表》就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電影史書寫有三難:難堪、難為、難成。且說難堪,研究電影生產入行、研究電影藝術入世、研究電影文化入時,唯獨研究電影史學與故紙堆打交道,還常被認為“無用”,是為難堪;再說難為,做史學是項嚴謹扎實的工作,視野要寬、方法要規范、考證要確鑿、資料要充分,相比于前幾項研究,費力尤甚;后說難成,禪語道,以手指月,指并非月,電影史能否輝映歷史的靈光,是所有書寫者的焦慮,是為難成。
然而,丁亞平先生獨樹一幟地從空間的角度切中歷史肯綮,構架全書。書中指出,所謂空間,包括時代政治經濟力量(現實空間)、社會文化精神(真實空間)與全球性背景(文化空間),其間的消長變化及發展歷史就是當代中國電影視覺再現與存在的歷史。上述三重空間的位移軌跡,勾勒出了1978年至1989年、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三個階段中國影像表意的特征和話語重心的轉移。這三重空間恰如三組景深鏡頭,各種影史素材在作者的精心調度下走位、展示,不僅讓人感受到電影話語的變遷,更打通了歷史間的屏障,使讀者在其間閑庭信步,如書中提取了1980版和2010版的《廬山戀》臺詞對比,前者是“你真壞”、“你真好”,后者是“世界在變愛卻從未變”,一個千情百轉,一個直陳胸臆。三十年,滄海桑田,個中體味,讀者和觀眾自有體味。這是閱讀《中國當代電影史》的獨特感受,它抓住了電影史的靈光,即歷史散發的神秘本真的光暈,和歷史對探賾者的回眸凝視。書中類似的靈光比比皆是。
同時,隨著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電影愈來愈超越自身,與全媒體一道,成為社會性話語,作者亦希望能將電影史作品帶入公共領域,與大眾對話。面對上述的電影發展趨勢,對應空間的位移,影史寫作如何與之同步?這儼然已經成為新的課題,擺上案頭。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