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力與穿透力的共振——評電影《雷鋒在1959》
圖為電影《雷鋒在1959》劇照。
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有多種評價標準。其中,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有效的思想穿透力,應該是將一部影片推向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新近在全國公映的、由遼寧省委宣傳部和八一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的電影《雷鋒在1959》,首次聚焦身穿工裝的雷鋒,為雷鋒敘事增加重要一環,使影片具備“補白”意義,而且憑借對人物的獨到把握和精準表現,為“影像雷鋒”賦予了新的藝術魅力和時代精神。
影片的藝術感染力,首先來源于對雷鋒這個人物的理解和處理。雷鋒依然是那個敬業、奉獻、好學、肯鉆研、有愛心的雷鋒,但在他身上,顯然又增加了一些以前雷鋒形象中被有意過濾掉的東西。初到焦化廠,看到師傅因自己身材矮小不喜歡自己,雷鋒也會委屈,也會有情緒;身邊的工友忍受不了條件的艱苦要當“逃兵”,雷鋒賭氣喊出的話是“以后你永遠不要說你是毛主席家鄉的人”;甚至在這一個雷鋒身上,偶爾還會玩點小伎倆,耍點小聰明:到焦化廠報道、征兵動員會,為了掩飾自己身材矮小,竟偷偷在自己腳下踩個箱子,在屁股下塞個行李包。所有這些細節,不僅沒有損害雷鋒在精神上的高大,而且迅速拉近了他與觀眾的情感距離,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
不僅如此,影片還大膽地切入了雷鋒的情感世界,把一段溫馨美好的青春戀情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雷鋒和小易之間,沒有海誓山盟,沒有卿卿我我,甚至連一句表白也沒有,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默默關心、互相支持。離開鞍鋼總廠,雷鋒送小易日記本,以克服困難積極上進互勉;為搶救水泥,雷鋒的被子被淋濕,小易主動為他把被子烤干、縫好;在參軍問題上,小易明知如果雷鋒參軍入伍,心愛的“雷鋒哥哥”就有可能離開自己,但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她還是堅定地支持雷鋒,展現了真愛的無私。入伍歡送會上,小易深情脈脈地為心愛的人戴上大紅花,不舍地站在雷鋒身旁。此時,她多想像旁邊那對戀人一樣,和雷鋒離得近一點,靠得緊一點,悄悄地牽一下對方的手。但是,小易的手滿懷期待地動了幾動,終于沒有得到回應,只能失望地縮回。懵懂的雷鋒,此時正沉浸在歡欣鼓舞的興奮中。這個細節處理得相當藝術,既把小小的遺憾置于兩個人的愛情之上,又巧妙地維護了兩人之間愛情的單純、朦朧。
影片的藝術感染力,還來源于歷史感的鋪陳渲染。在電影制作炫技成風的大背景下,《雷鋒在1959》反其道而行之,以素樸為美,以質樸取勝。近于黑白的整體色調,單純真誠的人物性格,輔之以頗具懷舊色彩的舒緩配樂,以歷史的縱深感作為故事的背景和烘托,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回到了那個特殊年代的氛圍之中。
如何讓雷鋒精神刺穿歷史的厚繭與當代對接?這既是對影片思想穿透力的拷問,也是對雷鋒精神時代生命力的重新審視。影片中,“這一個”雷鋒有主見、有夢想、敢堅持。他一直懷揣軍人夢想,征兵消息傳來,身為焦化廠推土機手的雷鋒,毫不猶豫地選擇報名參軍,甚至在工廠領導不支持、身體條件不符合、部隊不愿接收等諸多阻力面前,也絲毫不動搖。為了夢想成真,他用盡辦法,軟磨硬泡,終于打動各方,實現夙愿。由此,雷鋒身上的“螺絲釘精神”就增加了新的內涵,它不僅意味著擰在哪里就在哪里發光,更意味著主動的尋找、執著的堅守和不懈的追求。這樣的雷鋒,離時代更近。
說到底,《雷鋒在1959》要做的就是將既往格式化、板滯化的雷鋒進行歷史的和藝術的還原、釋放,塑造一個可親、可近、可學的雷鋒,讓一種寶貴的情懷回歸當下,回歸我們日常的精神生活。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