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國營博物館享受同等待遇——全國政協委員陳麗華、何水法談民營博物館發展
中國紫檀博物館內景
從實業家張謇于1905年創辦中國第一所民營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開始,我國的民營博物館事業到現在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陳列室、家庭藏館發展到現在的擁有一整套完整體制和機構的正規博物館,它正在以其特有的風格和館藏品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收藏愛好者的目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這樣評價民營博物館:“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和象征,具有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對社會發展、公民素質提高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雖然民營博物館從歷史中款款走來,經歷了新舊社會交替、改革開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但是,如今它卻因為種種原因,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如何讓民營博物館重新煥發青春的活力,近些年來備受關注。
既是有力補充,又獨具優勢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及藝術品收藏成為傳統,以開辦博物館的方式與更多的人分享收藏的樂趣成為主要形式之一,例如觀復博物館、中國紫檀博物館。改革開放以來,民營博物館的數量與水平均有顯著提升,同時也策劃、舉辦了大量文化藝術項目,一些交流活動甚至得到了國際文化界的高度評價。作為國營博物館的有力補充,近20年逐步興起的民營博物館熱,也在文化藝術活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世界范圍來看,博物館是國家展示文化實力的最主要窗口,其擁有的數量和藏品水平,能夠反映國家對待歷史和文化的態度,而民營博物館與藝術館的數量和發展狀況,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繁榮與否的象征。”談到民營博物館舉足輕重的地位時,全國政協委員何水法這樣說到。民營博物館在起到國營博物館補充作用的同時,還具有國營博物館不具備的優勢。“民營博物館因其涵蓋面廣、層次豐富、策展資源多樣等國營博物館無法取代的優勢,在舉辦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方面呈現出交流內容多樣、交流方式靈活等官方藝術交流活動難以具備的特點,成為今天國營博物館不可替代的另一文化藝術交流途徑。”他補充道。
民營博物館發展現狀堪憂
不可忽視的是,民營博物館缺乏足夠的資金扶持。眾所周知,博物館是公益性非盈利組織,國營博物館的日常運營費用幾乎全部來自于政府補助,而民營博物館不是由國家出資、不直接隸屬于國家文物系統,沒有明確的國家財政資金扶持渠道,不能享受國營博物館的財政撥款待遇,它的運營費用主要來自于籌建者個人,民營博物館組織的學術活動和展覽也全部來自于籌建者及支持者的個人資源,因而在經濟方面和承接官方文化藝術項目方面受到限制,難以與國營博物館相抗衡。據調查,當前我國一些民營博物館由于運營資金匱乏,依靠出售館藏品勉強維持,盡管這些民營博物館有著很好的學術資源和研究條件,卻無法充分利用這些學術資源舉辦具有學術價值的文化藝術活動。
民營博物館所起到的作用與它的發展前途不成正比。“民營博物館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和象征,是為社會發展、公民素質提高服務的。目前,我國的博物館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都逐步免費向公眾開放。免費開放后的博物館觀眾結構多元化,低收入群體、農民工、村鎮居民、老人和兒童等參觀人數較免費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博物館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也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形象和地位。目前,民營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注重文化普及,已漸漸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特色日益鮮明,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和諧社會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陳麗華說。但另一方面,除了資金匱乏外,建設、運營、法律地位不明確等問題也嚴重制約著民營博物館的發展。她指出,國家針對民營博物館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現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雖然對民營博物館的設立、年檢、終止等作出了具體規定,但政府對鼓勵、支持、規范民營博物館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尚顯滯后。如相關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不夠完善,導致經營收入降低,企業捐贈政策不完善,嚴重制約一些愛心企業捐贈的積極性。有些民營博物館保存收藏了國營博物館難以大量收藏、卻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的藏品,比如照相機、汽車、剪刀等,這些民營博物館對文化學、社會學的研究來說都極有意義,卻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面臨生存困境。
何水法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國家和政府應當對民營博物館進行經濟上和政策上雙方面的扶持,使民營博物館茁壯成長的同時為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貢獻一份力量。如果政府能夠一視同仁地對待國營博物館與民營博物館,讓雙方享有平等的扶持政策,讓雙方平等地競爭文化藝術項目或者展開雙邊合作,營建一個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環境,使得國營博物館與民營博物館雙方都能夠最完善地發展,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
期待與國營博物館
享受同等待遇
近年來,國家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切實扶助了一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例如,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民政部、文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民間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但這一《意見》至今仍未有具體的操作方案,是時候該冷靜下來認真地考慮考慮民營博物館今后到底該怎樣維持和發展了。
對此,何水法倡導:“鼓勵政府購買民營博物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鼓勵民營博物館同國營博物館‘競標認購’政府資助的公共文化藝術交流項目,給民營博物館以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政府能夠給予民營博物館同國營博物館相對等的競爭條件,使民營博物館得到承辦政府文化藝術項目和活動的機會,那么一方面可以通過承辦經費解決民營博物館的部分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政府活動的巨大影響力幫助民營博物館進行宣傳推廣,這對于亟須關心和扶持的民營博物館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因此,對政府來說,讓民營博物館與國營博物館公開‘競標認購’公共文化藝術項目是最為實惠的扶持民營博物館的舉措,也是提高政府公共資金使用效率的舉措。”
與何水法提出的“公平競爭”不同,陳麗華則從對民營博物館的保障措施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她認為:“首先要將民營博物館列為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重點部門,賦予民營博物館與國營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其次制定相關稅收減免優惠政策,通過法律、法規、規章等方式給予民營博物館在稅收減免、投資優惠、接受捐贈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然后在政策允許下增加民營博物館自身的‘造血’能力,如:降低博物館的紀念品、書籍銷售稅率,將民營博物館用電納入居民生活用電,享受居民生活電價同等待遇等細節問題,以此來保障民營博物館健康有序地運行。”
近些年來,民營博物館數量大為增長,已經發展為蔚為大觀的力量,而它來自民間這一土生土長的優勢使其更貼近老百姓,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制定符合民營博物館發展的措施,采用靈活的政策允許民營博物館與國營博物館共存、支持和保障民營博物館健康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