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部新片的視點依舊是年輕人”——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趙寶剛
電視劇《北京青年》劇照
在全國政協會議鐵道大廈分會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趙寶剛總是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地聽著,還不時記上幾筆,就如同一個認真聽講的學生。其實熟識趙寶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認真到一絲不茍,無論做人還是拍電視劇,都會把一切想透徹了之后再行事。
一個例證就是,從2007年的《奮斗》到2012年的《北京青年》,趙寶剛用5年時間完成了自己“青春三部曲”的創作,心思縝密的他其實是在通過這整整100集電視劇探討同樣一個問題:“是不是很多好的東西我們都認為不能實現,而很多糟粕我們又默認為是正確的?”
就像《北京青年》里的“東南西北”四兄弟,為了實現“重走青春路”的理想,毅然放棄工作、離開父母,一同奔往一個個陌生的城市。“有些觀眾認為劇中那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很不現實,根本是胡編亂造,但我覺得大家生活的環境本來就夠麻木、夠冷漠的了,我干嘛還要在電視劇里表現那些沒有希望的未來?”趙寶剛說,“有人說趙寶剛你拍了這么多年電視劇,拍來拍去都是同一種類型,我說沒錯,我就是要讓自己的電視劇給人們帶來溫暖的感覺。”
與很多將國仇家恨、利益糾葛當做故事核心的電視劇不同,趙寶剛的作品總是偏重于情感的表達,通過人物的情感串聯起劇情,有時甚至像是一種“生活流”的展示。“很多電視劇都沉迷在戲劇的編織和沖突當中,那種編造的痕跡或者個人的意志特別強烈,好像生要給觀眾擠壓出一點兒什么東西似的,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劇看著不太舒服。”趙寶剛表示。
趙寶剛從不標榜自己的電視劇是主旋律,但看過《別了,溫哥華》《奮斗》《北京青年》等劇的觀眾都會深深感受到劇中所滲透出的種種“正能量”。“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么快的速度肯定會帶來一種‘慣性’,讓人們的價值觀出現某種混亂——有時我們甚至會分不清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勸大家腳步慢一點,認真地回想一下自己走過的路究竟對不對。”趙寶剛說,“在幫助觀眾思考的同時,我自己也能重新審視往昔的歲月,這對于我們大家未來的發展都有好處。”
喜歡為年輕人拍青春劇的趙寶剛,自己的青年時代其實充滿了艱辛。剛進入影視行當時,趙寶剛的身份是一名演員,摸爬滾打了幾年之后,他又轉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做了6年劇務。做劇務的那段時間,趙寶剛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端茶倒水。近水樓臺先得月,不甘平庸的他利用一切時間跟隨劇組學習,從攝像、配音到寫分鏡、剪片。“我當時的夢想是將來做一名制片主任。”趙寶剛說。
機會總是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1989年,一位朋友寫了部名為《怯懦的誓言》的劇本,趙寶剛為了做該片的制片主任,自主籌集了55萬元贊助費。讓趙寶剛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的結果是他的領導成了這部劇的制片主任,而他則被任命為導演。初執導筒的趙寶剛順利完成了《怯懦的誓言》的拍攝,這部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后反響十分強烈。
于是在不久后,趙寶剛的導演生涯便與那部家喻戶曉的《渴望》產生了交集。1990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導演魯曉威找到趙寶剛,邀請他擔任《渴望》的技術導播,趙寶剛欣然應允。“《渴望》拍到20集時,劇本出現了一些問題,魯導既要忙劇本又要忙拍攝,分身乏術。于是我就毛遂自薦,讓魯導去主抓劇本,由我來執導余下的部分。同時我還承諾,自己可以不掛導演名。”趙寶剛回憶道。
《渴望》播出后,一時間萬人空巷,“技術導播”趙寶剛也被正式調入了導演組。從那時起,《過把癮》《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像霧像雨又像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等印刻著深深趙寶剛烙印的電視劇相繼誕生,收視一部比一部高,反響一部比一部強烈,趙寶剛逐漸成為中國電視劇界的“金字招牌”。
“青春三部曲”完結后,趙寶剛并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最近他正在拍攝一部名叫《老有所依》的電視劇,著重關注了年輕人面對父母養老的問題。“這部劇的視點依舊是年輕人的,但它已經跨越了青春期的迷惘和躁動,展示的是年輕人與父母輩兩個群體為實現‘老有所依’所付出的努力。”趙寶剛說,“我希望能通過對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塑造,讓觀眾懂得積極應對生活中各種磨難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家庭的珍貴及堅韌樂觀的當代精神。”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