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娘子軍”綻放春天里——寫在《紅色娘子軍》“三·八”演出之際
《紅色娘子軍》走過了近五十載歲月依然能夠長演不衰,除了廣大觀眾對《紅色娘子軍》的厚愛,也來自該劇擁有的巨大的聲譽,以及在世界芭蕾歷史上不可否認的精湛藝術。2009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應邀在巴黎歌劇院演出時,《法國世界報》曾這樣評價:“女兵們在軍旗下練習打槍,用阿拉貝茨和敵人搏斗,用大跳表現勇往直前,《紅色娘子軍》在芭蕾舞臺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為世界芭蕾舞臺增加了一朵奇葩。”意大利著名歷史學教授瑪麗尼拉談到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時認為,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可以說《紅色娘子軍》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盡管中央芭蕾舞團擁有大量備受觀眾喜愛的保留劇目,但每逢“三·八”這個特殊的日子,仍然要上演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有著特別的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今年也不例外,3月8日至10日,該舞劇在天橋劇場將連演四場。據悉,本輪演出也是該劇2012年獲得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后的春季演出。
回顧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歷程不禁令人慨嘆,它是我國獨立創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國題材的紅色芭蕾舞劇。她是上世紀6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這部舞劇是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將《紅色娘子軍》故事,變成舞臺上六場芭蕾舞劇,不僅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海南體驗生活,將中國民族舞蹈與古典芭蕾風格進行完美融合;演員們也曾赴大同某駐軍,接受了為期兩周的軍營訓練,在歷時9個月的時間里,共同成就了這部謳歌中國偉大女性的首部中國芭蕾舞劇。
《紅色娘子軍》的命運伴隨著中國政治時局的變化,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深深打上了“樣板戲”的烙印,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成為了一部沉入心底、不敢觸摸的傷痛。直到1992年,被塵封的《紅色娘子軍》獲得政府首肯后,劇團首選了《紅色娘子軍》拉開了復出舞臺的神秘面紗。這部芭蕾舞劇曾經燃燒一代人的“紅色”激情。當“娘子軍連歌”在劇場響起的剎那,臺上臺下,多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從此,這部紅色舞劇開始續寫著她的輝煌、引吭高歌著中國芭蕾史話“向前進”的傳奇。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