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人心的平民史詩——看央視一套開年大戲《全家福》
電視劇《全家福》劇照
2013年初,《全家福》溫馨開年。該劇講述了北京一座小四合院里的三戶人家從上世紀40年代到改革開放60年間的經歷,將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反右、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等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有機的串聯。通過人物的悲歡離合、命運起伏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可謂是一部平民的編年史。全劇充滿了濃郁的老北京生活氣息,語言風趣幽默,于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之間凸顯了老百姓積極向上、樂觀友善的生活態度與處世哲學,仿佛一幅老北京的世俗風情畫。
《全家福》不追求對于視聽奇觀的營造,沒有刀光劍影、人喊馬嘶,沒有撕心裂肺的愛情、跌宕起伏的懸念,從宏大敘事轉向平民視角,從英雄豪杰轉向普通百姓,卻將北京乃至整個中國60多年間的歷史演繹得生動鮮活,將民族精神和道德觀念傳達得準確到位。劇中的人物塑造飽滿鮮明,三個主要角色——王滿堂、大妞、婦女主任劉嬸,分別由北京人藝的吳剛、岳秀清和國家話劇院的秦海璐扮演,演員的臺詞功底扎實,表演自然流暢。整個故事情節溫暖細膩,展示了人與人之間淳樸真摯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宛如春雨潤物無聲,卻通達心靈,是一部接地氣、暖人心的優秀電視作品。
《全家福》改編自著名作家葉廣苓的長篇同名小說。2005年該小說被搬上了北京人藝的舞臺,演出超過百場,并多次獲獎,成為了人藝的經典保留劇目。此次的電視劇則是在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的二次創作,和話劇相比,48集的電視劇容量更大,人物、內容和情節也更加豐富多彩。《全家福》將古建行業與歷史、家庭倫理等多種題材進行了融合創新。劇中的主人公、北京“隆記”營造廠的掌柜王滿堂就是古建工匠的杰出代表,他不僅技藝精湛——原樣仿建過故宮的碧螺亭,為迎接開國大典帶領古建工程隊修葺過天安門城樓,還參與過人民大會堂的建設,而且恪守傳統家庭倫理與職業道德,一輩子都堅持“做人就和蓋房一樣,平如水,直如線,一千年它也得在那兒立著”的人生信條。這也是古建行業這一較為少見的題材在電視熒屏上的首次亮相。小說的原作者葉廣苓曾經解釋,之所以進行這樣的人物設定,是因為建筑行業最能體現出新中國各個時期的發展面貌。它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但對于讀者來說,不管是該行業所包含的專業知識、文化內涵,還是匠人們的生活狀態都頗為新鮮有趣,有很大的開掘空間。為此她多次深入生活采風,力求創作出經得起歷史推敲和專業審視的作品。在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劇組也認真參考了大量的古建資料,在劇中對古建經典、行規、行話、儀式以及匠人們的生活、工作場景等進行了細致準確的還原,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傳播與弘揚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古建文化。
《全家福》在播出與推廣平臺上也有重要創新,有望成為國產電視劇播出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里程碑式事件。播出平臺中心化、跨媒體聯動已經成為當前電視大劇常用的營銷手段,它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宣傳推廣,是傳統的電視媒體拓展觀眾群、提升影響力,實現自我變革和創新,鞏固其強勢地位的有效方式。此次央視聯合愛奇藝網站同步播出《全家福》,也是國家級電視臺打破既往傳統,針對優質大劇資源,與國內主流視頻網站展開深入合作的首次嘗試。央視選擇在覆蓋面最廣,傳播力與影響力最強的一套“黃金檔”播出《全家福》,愛奇藝則在以往“臺網聯動”經驗的基礎上,將該劇全面融入其品牌季、各頻道及欄目的主題策劃推廣中,兩者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大劇播出與推廣的跨媒體平臺。《全家福》從1月14日播出以來就廣受贊譽,其收視率與網絡點擊率也雙雙直線飄紅,真正實現了雙屏雙贏。
(編輯:竹子)
· | 電視劇《全家福》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