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就是生命——記相聲作家王鳴祿
王鳴祿是國家一級編劇,曲藝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相聲創作,是一位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敬業奉獻精神的相聲創作家。
王鳴碌在創作之初就秉承服務人民的理念,自1958年開始從事相聲創作活動至今,創作出了《和誰對著干》《不正之風》《教訓》《皆大歡喜》《石廠長》《道德法庭》《聊天》等一大批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作品。這些作品演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繁榮了文藝市場,為廣大觀眾送去了歡樂,也宣傳了法規政策,深受觀眾喜愛。在王鳴祿看來,相聲藝術家要有四條標準,第一要有藝術家的素質;第二要有思想家的敏銳,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問題,還要看到問題的背后;第三要有文學家的修養;第四要具備雜家的知識。在創作中他致力于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努力剖析人物的思想,緊緊抓住人物的獨特行為方式,細心找出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他努力探索相聲創作新思路,敢于涉獵新方法,嘗試新思維,創新了相聲形式,如創作了系列相聲《群謎鬧春》、人物傳記式系列小品《侉妞進城》、組合相聲《生活中的女主角》等。尤其是2009年,首次全國相聲創作大賽,他創作的《城管與地攤》、和劉景州合作的《時空隧道》均獲獎并贏得了全國人民的眾多關注和掌聲。他不怕苦累,長期堅持為基層服務,帶領天津市曲藝團青年隊長年下基層為群眾帶去歡樂和笑聲,每年多達500至600場。2009年,王鳴祿獲得“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
這個在上世紀80年代就蜚聲全國相聲界的創作人,以諷刺見長,塑造了無數個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如“坐地泡”、“徐姐”、“萬能膠”、“白話蛋”等,他雖已退休10多年,但是對于熱點問題的獨到見解,深刻思辨,幽默談吐,仍然顯示出他對曲藝藝術保持著敏銳目光。有朋友戲言他每天所思所想的事情,除了相聲,還是相聲。可以說,相聲就是他的生命。用他自己的話講:“每天早晨,先聽新聞,然后就是相聲。到了晚上看完新聞聯播依然還是聽相聲。”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相聲藝術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人民需要笑聲,生活中不能沒有笑聲。王鳴祿希望相聲愛好者拿起手中的筆,以實際行動為繁榮相聲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