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里的小小說
文學畢竟是相關人、人的精神生活的,人之為人,從前、現在和未來都必須存在著基本倫理、道德的規約。不弘揚、堅持這些,人之如何?這是不言而喻的。文學就是要理直氣壯地堅持千萬年來遺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并發揚光大。
在我看來,人類遠遠沒有進化到“人”的程度。看看我們當下的生存環境:2012年1月兩個西班牙商人將廉價的葵花子油摻入特純初榨橄欖油而鋃鐺入獄。2011年8月,韓國檢方針對假球案宣布將47人逐出K聯賽并對多名球員進行了法律制裁。而最近,繼利比亞陷落之后,現在的敘利亞又一片混亂。人類發明的用于殺戮自己的各式武器,在此得到了極有用處的用場。這時,人類千萬年來積累、凝煉的有關良知、道義、尊重、寬容、和諧……都曇花一現,成為紙上談兵。有關資訊介紹說,倡導“道德生存”的環保主義(我喜歡稱之為環境主義)女記者露西·斯格爾在最近的新書《不惜一切:時裝正在耗盡地球資源?》里,描繪了“快速時裝”即流行與時尚加劇了地球資源的消耗,加大了環境污染,惡化了勞工生活。美國文學批評家布魯姆在《西方正典》里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文字文化的顯著衰退期。”他為此異常失望:“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認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時代。”最近我還讀到了一篇批評文章,說當下文學不是“高于生活”而是“低于生活”,這個我不敢茍同的評介,也在說明近些年來文學在倫理道德層面上的低迷和混亂。
一段時間里,一些作家、批評家厭惡甚至拒絕文學的道德判斷,認為如此則顯得文學及批評內容淺薄、價值低端。比如說,“對于小說而言,簡單明晰的道德判斷已經沒有太大的價值,模糊、曖昧,道德懸置的區域才是更值得表現的地方。”但文學畢竟是相關人、人的精神生活的,人之為人,從前、現在和未來都必須存在著基本倫理、道德的規約。不弘揚、堅持這些,人之如何?這是不言而喻的。文學就是要理直氣壯地堅持千萬年來遺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并發揚光大。回過頭去翻檢過去30年來的小小說,和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就會發現,在總體上小小說在堅守、弘揚人類優秀品質方面,已經成為其他文學樣式的榜樣。在啟迪人的智慧、凈化人的心靈、開發引導審美情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比如我最近系統閱讀了一些小小說作家的作品,在價值取向、判斷方面,他們的作品都積極參與著人性的重建。我自己不止一次地說,小小說真的是夢幻般的心靈黏合劑和鎮靜劑。
維護、堅守人的基本倫理、基本道德規范,應該成為小小說最重要的價值取向,這是一種可貴的堅持。同時,還有另外的一面,即發展。在人類社會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比如我和許多人一樣,稱為大媒體時代,意味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重新思考和調整的可能。人類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倫理道德方面,也存在著適應新的歷史際遇的可能。比如,當下大學校園里,流行著一個相關道德方面的詞語:“人品問題”。說排隊打熱水,恰好在排到你的時候,熱水沒有了,同學們便說:這是你的“人品問題”;考試前,一些大學生忙著去做助人為樂的好事,說是為了“攢人品”,好讓自己的考試順利通過。人品在此出現了根本性的顛覆,失卻了原有道德評價的內涵,而和人的運氣、概率有關。借此說明,道德在當下的許多時候和場合的確是不再衡定考量一個人的修為。還比如,現在的流言蜚語,不再是非道德的話語方式,而是可傳播可接受的信息。流言在過去一直和蜚語聯系在一起,有不道德的夸大其辭的甚至無中生有的內涵。但在當下,可能是傳播手段的發達和通暢,也可能是人際關系的惡化,由口口相傳成為迅捷的傳播,且經常使虛構成為現實。我在2000年寫的《媒體時代:文學虛構的危機》里說過類似的觀點:虛構和媒體的發達有關,虛構的事實傳播之迅捷之廣泛,經常使虛構成為現實。這就是說,“真”“假”“美”“丑”的所指因時而可能變化,可能與原有的內涵出現歧義,這就需要進行有效的鑒別。語詞的更迭甚至有意無意的篡改,會引發人的精神心理的些微改變,可能意味人類恒久堅持的一些基本倫理和道德問題的喪失。
當下社會,不管文學的道德水平如何改變,小小說必須有著自己的判斷、理解和堅持,絕不能無原則地迎合。應該說,倫理道德是萬千年來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小小說必須恪守的藝術道德的底線。小小說30年來在這個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資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什么、創新什么和擯棄什么,值得進一步思考。這是小小說當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發揮特有的小小說資源,在充分尊重和發展小小說文體的前提下,開發、發揮和打造小小說文體特有的精神文化優勢。歷史上也存在著某一類文體是特定價值取向的載體的案例。我自己很希望小小說的未來還是一片純凈的天空,還是一篇道德大文章,是小小說道德的制高點,而成為不朽,成為人類精神、心靈的經典。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