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云門舞集下月再登大劇院 華麗經典《九歌》“浴火重生”
每隔一年便登臺國家大劇院帶來一臺精彩演出,已經成為了來自臺灣、享譽世界的現(xiàn)代舞團——云門舞集近些年的“習慣”。今年2月28日至3月1日,云門舞集將第三次應邀來到國家大劇院,這一次舞團將上演藝術總監(jiān)林懷民華麗浪漫的經典之作《九歌》。1月21日,國家大劇院為《九歌》演出舉行了新聞發(fā)布會,林懷民同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jiān)趙汝蘅共同解讀了這部舞作。
屈原的《九歌》是中華文學史上的永恒經典,相傳是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樂歌改編而成的。林懷民對祭典一直有著極大的興趣,就連舞團名字中的“云門”二字,也源自古代的祭祀舞蹈。
1993年首演的《九歌》,正是透過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當代劇場祭典的作品。在神龕式的舞臺上,舞者以融合東西的肢體語言,透過《東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國殤》等章節(jié),描繪情欲、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1986年,林懷民首次到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旅游,看到島民晨昏拜祭,他們在收獲時的歌舞祭祀更令林懷民大為驚訝,讓他感到自己找到了他的“楚地”。然而,這位編舞家無意用舞蹈來呈現(xiàn)仿古的祭典。那么什么是舊瓶里的新酒呢?他不斷探索《九歌》對今人的意義何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變亂,給了他詮釋屈原詩篇的鑰匙,“我赫然發(fā)現(xiàn),美麗繽紛的曼妙歌舞之后隱藏著碩大無朋的挫折,眾生必須無止境地祭拜,是因為神祇從未降臨,眾生的苦難只能由眾生自我救贖。想到這里,仿佛繁花謝盡,我哀傷莫名,卻無法回避這個不愉快的現(xiàn)實。”林懷民說。
也正是源于這樣的思考,《九歌》的舞臺上一直有一名穿著現(xiàn)代西裝的男子,手里提著旅行的皮箱,打著一把傘,在舞者演出的同時,穿梭于舞臺各個角落。仿佛一直提醒著觀眾:這不是楚辭的《九歌》,這不是文學經典的《九歌》,這是云門的《九歌》,是現(xiàn)代人的諸神復活。
《九歌》的舞美設計由與貝聿銘齊名的美籍華人設計泰斗李名覺擔任,他被譽為“美國舞臺設計界一代宗師”,他為《九歌》所創(chuàng)作的視覺效果獲得了1996年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設計獎。
《九歌》中李名覺從林懷民強調的楚地水澤繁花的意象出發(fā),在視覺上大量運用了荷花的元素。他引用臺灣前輩畫家林玉山在1930年創(chuàng)作的畫作《蓮池》,一手打造了巨幅荷花繪景,創(chuàng)造出荷葉荷花滿天的景象。而劇院的樂池也被別出心裁地注入了真的池水,化為水汪汪的池塘,田田荷葉托出粉色荷花,始終在舞者與觀眾之間搖曳生姿。
舞至終結,《禮魂》的八百盞油燈蜿蜒如河,流向繁星的夜空,渲染出意境悠遠又蔚為壯觀的舞臺視覺,火光閃爍,眾生起滅,使人知道“眾生都如諸神,也有鮮花饗宴”。《國際舞蹈》雜志評論《九歌》的視覺處理“太飽滿、太劇烈、太完美、太干凈了”。
舞蹈《九歌》演出照
(編輯:競童)
· | 屈原: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
· | 屈原《九歌·山鬼》主題藝術展征稿 |
· | 端午詩會在屈原故鄉(xiāng)舉辦 農民稼穡而歌 |
· | 歷史文化名人解讀屈原四人談 |
· | 《九歌》全用中文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