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眉吐氣的音樂劇《鋼的琴》
《鋼的琴》是2011年獲得良好口碑的一部國產電影,講的是東北某鋼廠瀕臨倒閉,下崗工人陳桂林為小女兒自造“鋼琴”的故事,由張猛編劇導演。這部作品最近被關山改編為音樂劇,1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由三寶作曲、王婷婷導演、胡磊形體設計、王琛舞美設計,制作人雷婷,孫博、楊柳、朱席帥華等擔任主要角色。
大幕未開,是陳桂林小女兒獨坐臺前,媽媽小菊因生活困難跟有錢人走了,光鮮回家又爭奪女兒的撫養(yǎng)權。安靜的舞臺沒有音響,像是話劇表演。陳桂林帶領的婚喪樂隊開始唱歌奏樂,是些老掉牙的蘇俄音樂。小菊闖入,沖突開始,小菊數落陳桂林太窮沒有條件帶好孩子,小女兒練琴沒有鋼琴。于是,陳桂林下定決心,發(fā)動老朋友,自造一臺鋼琴,保住女兒撫養(yǎng)權。工友們回到車間,載歌載舞,開始造鋼琴。
舞臺敘事跟電影差不離。汪工程師想要保住工廠,要工友簽字蓋手印聯名上書;陳桂林則以此為交換讓汪工畫圖紙造鋼琴。大家相互幫助、齊心協力,戰(zhàn)勝了無數困難,終于在車間造出一臺彈不成調子的鋼琴。奇怪的是,當小女兒坐上去,卻彈出優(yōu)美的巴赫旋律。于是大家勁歌狂舞,直抒胸懷,唱的是人民群眾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天下也沒有吃不下的苦頭!歷經生活曲折,大愛終將化解矛盾。
音樂劇《鋼的琴》人物眾多、情節(jié)生動、戲劇飽滿結實,充滿當代生活氣息。舞臺劇省略了電影中偷鋼琴等不少情節(jié),增加了許多娛樂、詼諧的場面。戲劇快速切入制造鋼琴的主題。臺上多次使用陳桂林婚喪樂隊的表演,歌舞演故事自然流暢,表演著力塑造人物,毫不扭扭捏捏、裝腔作勢。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音樂劇,即便是看過電影《鋼的琴》,也會被舞臺表演所吸引。被那些妙趣橫生的情節(jié)、引人發(fā)笑的對白、令人心酸的處境所吸引。
《鋼的琴》舞臺創(chuàng)作表演完全達到電影的深度、可信度,更展現出舞臺劇現場表演的魅力。主要人物陳桂林的丑角表演在舞臺上被徹底夸張了,淑嫻、小菊、王抗美、汪工、季哥、二姐夫等等各個銀幕人物,在音樂劇的舞臺上活靈活現,難見一個角色呆板。即便歌喉并不動聽,人物卻是準確生動、真實感人。
音樂劇《鋼的琴》用的是現場伴奏,電聲加管弦小樂隊。音樂是搖滾、爵士混合民歌、流行歌曲與革命歌曲,色彩豐富、熱鬧非凡。音樂緊貼戲劇,表達人物情感、制造劇場氣氛,戲劇性抒情性兼?zhèn)?,有情緒、有張力,有莊重、有幽默。尤其二人轉風格的歌舞說唱,音樂有聲有色。
音樂劇《鋼的琴》的舞蹈與戲劇水乳交融,絕不搞舞伴歌、舞伴戲的形式主義。車間工友造“鋼的琴”的工種勞動歌舞,陳桂林遇淑嫻的歌舞段落編排十分精彩,歌、舞、戲完全融為一體。與許多百老匯經典大戲的歌舞編排比較,也毫不遜色。
音樂劇《鋼的琴》的舞美寫實,背景以車間和工廠大門為主,加各種臨時場景,為舞臺表演提供了大小不同、靈活機動的表演空間。燈光有效、服裝得體,舞美寫實風格忠實于現實主義原則,為這部中國當代城市題材音樂劇的真實性與舞臺魅力增色不少。
音樂劇《鋼的琴》顯示出文學劇本堅實基礎的重要性,顯示出舞臺藝術源于生活的硬道理,顯示出現實題材舞臺展演的潛力,更顯示出人性關懷的強大威力。北京觀眾與音樂界人士看《鋼的琴》,如同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感覺中國音樂劇戲劇突然成熟起來。舞臺戲劇、人物表演充滿內涵,熠熠生輝、光彩照人。滿臺小人物個個可愛,現實主義與現代派混合一氣,卻沒有一點生硬痕跡。音樂戲劇的人性關懷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實現了娛樂性與藝術性、思想性與大眾性的完美統一,讓中國觀眾與音樂劇同仁揚眉吐氣。
音樂劇《鋼的琴》有一流的戲劇、豐富的音樂,不足之處是缺乏一段過耳不忘的旋律,缺乏作曲家曾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三毛流浪記》主題歌那樣提綱挈領的音樂主題。修改的辦法是刪繁就簡,提煉個性鮮明的音樂段落,加以貫穿形成主題歌曲。詞不在復雜必須穿透人心,曲不在大小必須性格獨特。當然,這要求編劇導演的配合,更需要演員把現有的歌曲演唱到位。而不只是唱出人物、唱出情緒,還須唱出樂感、唱出魅力,唱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這部音樂劇下一步將進行全國巡演,可以邊演邊調整,修改曲與詞,精益求精。如果歌曲修改成功,《鋼的琴》將是新世紀中國音樂劇原創(chuàng)經典劇目??傊?,好戲多磨!
(編輯:偉偉)
· | 音樂劇《鋼的琴》迎百場 |
· | 張猛:用情懷講好一個故事 |
· | 王千源:我就是下崗工人陳桂林 |
· | 2011英國電影周舉行 |
· | 北京保利劇院傾情上演《聆聽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