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凝聚深情的紀念音樂會——聽紀念馬思聰、江定仙百年誕辰音樂會有感
近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紀念馬思聰、江定仙百年誕辰獨唱合唱音樂會,由北京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主辦。
提起馬思聰、江定仙,年齡稍大些的人都有著深深的記憶,他們是中國音樂界的偉大前輩,是后代無數音樂家的師長、楷模和偶像。馬思聰出生在廣東海豐,是我國最有成就的老一輩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早年留學海外,是小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作曲家畢能蓬的學生。上世紀30年代回國后,先后籌建并主持了廣州音樂學院、中華交響樂團、廣州樂團音樂系和香港音樂學院的工作。抗戰勝利后,歷任中央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及國立北平藝專音樂系教授。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他主持籌建了中央音樂學院并出任首任院長,還擔任過中國音協副主席。江定仙出生在湖北武漢,早年入上海國立音專隨黃自學習作曲,1937年任上海話劇院樂團指揮和作曲,1940年在重慶國立音樂學院任鋼琴教師,后任理論作曲系主任。1961年至1984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兩位音樂巨匠今年同為百歲誕辰,這對于中國音樂界來說,的確是一個既不尋常又頗具紀念意義的時刻。紀念馬思聰、江定仙百年誕辰音樂會的倡議者,是曾經與兩位音樂家共同工作過的德高望重的老指揮家黃飛立教授。黃教授是馬思聰和江定仙的同事和摯友,他們曾一起為新中國的音樂事業嘔心瀝血,共同創立了中央音樂學院這個國家級最高音樂學府。如今,馬思聰和江定仙已經故去,而95歲高齡的黃飛立依然健在。此次黃教授不僅親自倡議,還不顧親人故去的痛苦和年邁身體的不便,毅然擔任了音樂會的總策劃和音樂指導,并花費大量精力為合唱團排練。他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所有音樂會的參演人員和工作人員。
本場音樂會以獨唱、合唱為主體。演出中,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首先登場,他們在指揮家溫鈺澤的指揮下,演唱了江定仙的三首合唱作品《南鄉子》《呦呦鹿鳴》《孫總理紀念歌》。這個合唱團的成員均來自育英·貝滿中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畢業的老校友,其中既有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也有老資格的專業音樂家。當晚他們的演唱非常認真,聲音整齊、層次清晰不說,音樂感覺亦細膩流暢。聽得出來,這些老校友都是用發自內心的情感來演唱的,幾首歌下來,人們就對他們刮目相看了。
總政歌舞團的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劉旋接下來登場,他將江定仙的三首獨唱歌曲《棉花》《碧血》《采桑子》演唱得中規中矩,親切的感覺令人舒暢。女中音歌唱家劉珊是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教授,也是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的榮譽團員。當晚她兩次登場,首先演唱了馬思聰的《李白詩六首》之“長相思”,再次上場又演唱了馬思聰的《雨后集》《苦味之杯》。劉珊的演唱字正腔圓,聲音渾厚,音樂中的相思情感、自然氣息和清苦滋味,被她表現得濃郁、自然。
江橋是江定仙的次女,也是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的成員。當晚她展示了歌唱之外的另一番技藝,登臺表演了鋼琴獨奏,曲目是她父親創作的《甘肅行》組曲之二“花兒”和《搖籃曲》。江橋的演奏輕柔細膩,音樂中不僅有著婉轉的西北民歌韻味,還有著隱隱的傷感情緒,或許其中夾雜了女兒對父親的無比眷戀之情吧。
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也是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的榮譽團員,當晚這位總政歌舞團的老歌唱家演唱了馬思聰的《熱碧亞之歌》三首。王秀芬以開闊而抒情的聲音,將馬思聰的《熱碧亞之歌》三首演唱得鮮活、親切,其中新疆民族風味的韻律表現得尤為清晰和自然。
音樂會的重頭戲是最后一個曲目——《祖國大合唱》,這是馬思聰在上個世紀40年代創作的一部歌頌祖國、贊美祖國的大型聲樂作品。這首大合唱很有氣勢,作曲技法亦十分嫻熟,四個樂章四種情調,但彼此間卻有著豐富的有機聯系,音樂整體上體現出敘述性、抒情性和戲劇性的包容特點,而形式上則類似于西方康塔塔、安魂曲等大型聲樂套曲。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當晚演唱得最好的作品就是這首《祖國大合唱》。60人的合唱團顯示出了相當強的音樂張力,聲部的穿插游離亦表現得十分順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面貌十分突出?!蹲鎳蠛铣肪哂邢喈旊y度,而對于一個非專業的合唱團來說,能夠駕馭和完成它,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擔任領唱的男高音歌唱家金永哲是中國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授,也是育英·貝滿老校友合唱團的榮譽團員,他以高亢的聲音和堅定的氣勢完成了領唱,其表現令現場的聽眾頗為感慨。
紀念馬思聰、江定仙百年誕辰獨唱合唱音樂會的重要之處并不在于表演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意義的非凡和重大。馬思聰和江定仙是我國音樂界的偉大先驅,作為他們的后輩,我們有責任永遠懷念他們、敬仰他們、學習他們,這就是這場紀念音樂會的真正意義。
(編輯:竹子)
· | 馬思聰的作品越來越被世人珍視 |
· | 他的作品越來越被世人珍視——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