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夾子”增添中國“年味兒”
首演于1892年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是俄羅斯芭蕾學派的典范,也是柴科夫斯基三大經典芭蕾舞劇之一,更是“古典芭蕾之父”、編導大師馬里烏斯·彼季帕的傳世之作?!逗見A子》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芭蕾舞劇,充滿了單純而神秘的神話色彩,具有強烈的兒童音樂特色。早在2000年,中央芭蕾舞團就推出過中國版的《胡桃夾子》。那時,中芭第一次將中國元素融入《胡桃夾子》,成為中西芭蕾文化交融的有效嘗試。十年磨一劍,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中芭于2010年圣誕之際,推出了第二版充滿中國年味兒的賀歲芭蕾舞劇《胡桃夾子》。而今年,該劇正式更名為《過年》(又名中國版《胡桃夾子》),為這部始創于俄羅斯芭蕾學派、流傳于歐美各國的“圣誕大餐”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中國“年味兒”。1月8日至10日,賀歲芭蕾舞劇《過年》登陸北京天橋劇場。
《過年》由著名舞蹈編導趙明擔任總編導,著名舞蹈編導王媛媛和中芭團長馮英擔任編導,著名舞美設計師曾力擔任視覺顧問,劇團年輕舞美設計師龔勛擔任舞臺美術設計,劇團著名燈光設計師韓江擔任燈光設計,并特邀來自上海的著名服裝設計師李銳丁擔任服裝設計,同時劇團大膽啟用《芭蕾創意工作坊》中嶄露頭角的年輕編導王琪、王思正、張翼翔等優秀青年演員擔綱部分舞段編舞。這樣一支既富盛名,又沖勁十足的藝術創作隊伍給這部舞劇帶來了別樣的藝術感染力。
故事發生在中國春節,一個北京古董商的家里,在這家人歡度春節的時候,一個外國友人將西方圣誕節的禮物胡桃夾子和象征“年”的面具送給了小女孩圓圓和她的堂兄團團。當晚圓圓在睡夢中夢見了胡桃夾子大戰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甚至又變為胡桃夾子聯手小老虎們與無數小鬼之間的搏斗。正在戰斗僵持之際,仙鶴女王的出現讓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在相互祝福的和諧氣氛中,美麗的仙鶴帶著圓圓和胡桃夾子進入第二幕具有中國特色的奇幻仙境……從中國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團聚,到外國友人拜年的和諧;從胡桃夾子的貫穿始終,到仙鶴舞段的華麗轉身;從北京福娃的洋溢幸福,到絲綢舞蹈的曼妙多姿;從糖葫蘆的快樂朵頤,到風箏舞段的放飛希望;從陀螺旋轉的幸福美滿,到景泰藍的中國畫面……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舞蹈段落,在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陪襯下展開一幅豐富多彩的中國民俗風情長卷。
可以說,該舞劇既讓中國觀眾共鳴的經典,也擁有了可以讓外國觀眾了解中國的芭蕾名片。正如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談到該劇的創作時說:“縱觀世界芭蕾史,總有那么幾部兼具可愛、童趣、浪漫色彩的芭蕾舞劇讓人陶醉,而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胡桃夾子》。因為孩提的天真與童話的新年會臨摹出“祥和”的意境。中國版賀歲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創作的初衷就是要展現中華民族春節的喜慶氛圍,用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瞭望芭蕾星空。”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