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火柴,點亮心靈——觀兒童劇《賣火柴的小女孩》
兒童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劇照
“小火柴溫暖的光,就像我們一樣,再大的風雪也不能阻擋,我們發出的光亮。天上的星星照亮黑暗,地上的人兒也在張望,只要勇敢只要善良,弱小的生命也有希望……”在充滿新年的喜悅氣氛的小鎮上,沒有人理會這手捧火柴的小女孩叫賣時唱起的歌,但這歌聲卻不斷朝著觀眾心靈最柔軟處錘打著……歲末年初,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世界經典童話年”的收官之作——安徒生經典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首次與觀眾見面,并連續演出12場,200多年前安徒生筆下的那根火柴,以這樣的方式被再次點亮。
《賣火柴的小女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簡單的情節給世人心中勾勒出了永恒的傷感畫面。這種極易深入人心的審美定式也成了藝術創作最難于突破的壁壘。不足40句話的敘事如何在一個75分鐘的舞臺劇中藝術地呈現,幾乎是牽著孩子走進劇場的家長們必然想求解的疑問。
全鎮人都在絞盡腦汁地想得到新年舞會的門票,以此來改變命運。此時穿梭于其中的那個執著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尤顯不合時宜。這不僅注定了女孩整晚的叫賣無人問津,更使她成為怨懟的眾矢之的——幾乎所有沒能搶到門票的人都將不滿發泄到這個本已凄慘的孱弱生命上。依此,作品將原本散點的簡單敘事,用一個特定的人群和事件串起主線,舉重若輕地將散漫的社會情緒集中落實到一個具體情境與人物中,戲劇沖突油然而生;與這條明線對應,一條以路燈為核心意象,用燃起與熄滅貫穿始終的暗線,為作品點染了一種深沉詩意,戲劇張力無處不在。兒藝此次大膽嘗試音樂劇演繹方式,用舞蹈和歌聲去表現戲劇故事,全劇共運用了《期待之歌》《溫暖之歌》《新年之歌》《壞小子之歌》等近15首音樂唱段。
“中國兒藝版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創作上既忠實于原著,將原著中那些感人的場景藝術地再現于舞臺,同時又增加了許多的人物和人物關系,如取自《老路燈》的點燈人以故事講述者為該劇穿針引線,出自《踩著面包走的女孩》的傲慢女孩兒英格兒也串起了很多小女孩賣火柴相關情節,觀眾更加相信舞臺上發生的一切。當然,故事中增加的人物都不是隨意編造的,每一個新增加的人物都是安徒生童話里能夠找到的人物。”對于該劇的溫情改編,導演焦剛如是介紹。
“我覺得小女孩沒有死,她被奶奶帶到天堂過幸福生活了。”正如戲劇結尾處許多孩子并未因小女孩凍死街頭而悲傷不已,整個作品似乎有意將原本充斥其中的悲劇色彩沖淡:雖然家徒四壁,父親貧病交加,女孩依然對家庭無限依戀;雖然搶票的人群漠視、沖撞、指責她,卻有怕老婆的面包師傅呵護她自尊的相助;雖然傲慢的英格兒小姐并未因小女孩的窘境而收斂張揚,卻也信守諾言讓她賺到了唯一一個銅板;雖然小女孩已經饑寒交迫,卻將自己唯一的面包施舍給了乞丐;雖然最后被洗劫一空,直至生命垂危,但擦亮的火柴卻給她帶來天堂的希望……溫情、善良、感恩、希望,交織在饑苦的無限美好,是火柴隱喻的無盡光亮,映照著孩子們新年的希望。
據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經開票就銷售火爆,首輪演出12場,演出前20天,8000余張票全部銷售一空,刷新了中國兒藝多年來的票房紀錄。在這個早已幾乎無人再用火柴的年代,“火柴”的火熱,也許頗值得深思。著名作家梁曉聲曾經說過一段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寫給不必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紛紛大雪之中縮于街角快凍僵了還以抖抖的聲音叫賣火柴的小女孩們看的。……通常,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軟的床上或坐在溫暖的火爐旁,聽父母或女傭或家庭女教師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給她們聽。她們的眼里流下淚來了,意味著人世間將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親。而母親們,她們是最善于將她們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們的孩子們的心靈里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一個國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
(編輯:單鳴)
· | 兒童劇別用“互動”忽悠孩子 |
· | 兒童劇:別用摻水劇忽悠孩子 |
· | [文化聚集]兒童劇也能走市場 |
· | 兒童劇,鑄就孩子怎樣的夢? |
· | 論點:兒童劇演出如何打破檔期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