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藝術節:“一桌二椅”的無限創意
魏瑛娟作品《沒事》劇照
“對于亞洲不同地區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是各自創作的參照,也是理解社會深層結構的途徑。藝術工作者通過思索、叩問和顛覆,重新組合,想象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創作是一種不羈但認真的實驗,在拆解和重構的過程中,探索更多元化的表達,同時也能夠創造出一個共同體,讓交流和跨越在更多的層面上進行。今年在北京這樣的文化古都進行我們的實驗,實在是難得的機會。雖然天氣冷得可怕,但大家的熱情絲毫不減。”遠道而來的新加坡戲劇人郭慶亮興奮地說。
日前,由北京蓬蒿劇場主辦的“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展開了為期5天的跨地區文化交流活動。1979年,香港實驗戲劇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榮念曾發起并舉辦了第一屆的“中國旅程”,“一桌二椅”成為該藝術節的創作題目。新加坡、美國、德國及中國港臺地區100多位戲劇、舞蹈、影像藝術家在這一中國傳統戲曲空間概念的限定下展開大量室內或戶外的創作與交流,呈獻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極具實驗精神的舞臺作品。經過33年的發展,“中國旅程”業已拓寬為“旅程藝術節”,此次我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的藝術團體相聚北京,不僅延續之前“一桌二椅”的演出,還就“困境與發展——民間文化組織的現在與未來”、“跨越:實驗與傳統”以及“未來如何進行跨地區網絡合作”等話題展開探討與交流。
“參加此次旅程藝術節的四個城市同屬于華語地區,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呈現出多種的文化姿態,展現的作品也是風格迥異,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們在‘一桌二椅’這個共同命題下創作的作品,相信會給觀眾帶去從未體驗過的豐富感受。”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在藝術節開幕式中談到。
形式極簡 創意無限
在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僅憑一桌二椅,就能夠表現出形形色色的環境與場合。旅程藝術節中的作品利用“一桌二椅”的布景配置,透過最簡單的形式,剝除繁復的舞臺元素,化繁為簡,以求回歸最原始的戲劇本質。創作者以此探索不同的主題和內容,或者講述餐桌禮儀,或者探討人際關系,或者表達更有深度的人生哲思。被譽為“香港實驗戲劇教父”的榮念曾提及他最初選擇這個命題的初衷——就是想在作品中看到更多的創意。“我們小的時候都充滿好奇心,富有創意,年紀越大似乎越容易妥協,什么都不敢嘗試。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審視這種現象,應該堅持讓創意驅動我們不斷創新。這一次大家同在‘一桌二椅’、‘每場演出20分鐘’的要求下進行創作,看似定了一個規矩,但規矩不代表局限。20分鐘其實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也賦予創作者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創作者不必太過擔心作品是否會成功,不用在乎觀眾人數。我希望看到如何處理這20分鐘、如何處理桌椅和椅子、又如何調動演員將演繹創意。”
今年的旅程藝術節共帶來8臺“一桌二椅”舞臺實驗演出,很多作品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榮念曾導演的兩部作品分別由江蘇昆曲劇院的著名昆曲藝術家柯軍以及年輕一代楊陽、孫晶聯袂演出。他的《檢討書》通過演員的喃喃自語——“我對不起全世界,全世界更對不起我;我對不起我自己,我自己更對不起我”——探尋自我檢討的蒼白。臺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魏瑛娟帶來了她為藝術節全新創作的《沒事》,古怪、搞笑的風格令觀眾開懷。新加坡導演謝燊杰一直著力于呈現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華語劇場作品。此次他以《海》為名,用一張桌子、一個椅子和一個輪椅,講述男子找尋記憶的故事,并且通過演員簡單卻有張力的表演深度挖掘人的情感。近年來在北京小劇場舞臺上相當活躍的王翀用作品《這個戲》表現一個導演接到以“一桌二椅”為題的演出邀請后的內心掙扎與焦慮不安——思考到底該不該應邀、演出經費誰來出、錢又要花到哪里等問題,為創作和經濟所困的導演形象被刻畫得鮮活立體。
如此豐富的劇目讓觀眾大呼過癮。“能夠在一個晚上連續欣賞到5部來自不同地區的作品,實在是一件過癮的事。中國內地和新加坡的作品比較相近,都有對現實的不滿和自我壓抑;香港、臺北的作品則輕松很多,讓人十分愉快。每場20分鐘的長度,觀看不累。豐富的創意令人驚嘆,對舞臺思維的訓練也大有好處。”一位正在學習戲劇導演的觀眾說。
旅程的不同意義
魏瑛娟早在1998年便受榮念曾邀請首次在“中國旅程”中進行表演,今年是她第四度參與。這一回她不僅呈現自己的作品,還擔任聯合藝術總監。說起旅程藝術節,魏瑛娟用到“奇特”二字。“這個旅程很奇特,這么多年來一直都圍繞‘一桌二椅’打轉。游戲規則原本是從傳統而來,卻激蕩出不可思議的新奇思維。正因為有了這個不變的規則,讓我創作出自己最大膽的作品。我想每一位創作者都需要這種出走的旅程,將過去的一切狠狠拋開,大步向前。這次藝術節中,其他導演作品中表現的彈性與即興讓我松綁,大家的交流也給我傾聽的機會。我會把經歷和感悟到的東西融進新的作品,并期待下一次旅程。”
同樣擔任聯合藝術總監的郭慶亮也在藝術節上收獲了新想法。他說:“關于藝術的探索過程,我有20多年的經驗,一直以來最深的感受是‘做劇場應該是一個不斷自我反思的過程’。這次的旅程又讓我明白了一點:僅僅有自我的反思是不夠的,不同地區之間互相參照和評議同樣重要。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他人的創作,了解到他人的困境,再闡釋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又促進了他人的反思。”
在藝術節結束之時,王翔不無感慨:“我們有太多想要了解、想要交流的問題,藝術節不只提供了作品集中展示的機會,還是一個推動跨地區、跨文化的藝術工作者相互啟發創作的平臺,給參與其中的每個人提供更多的經驗和信息。這次旅程藝術節策劃了一年半的時間,困難重重,有很多人勸我別做了,但我還是堅持要把這個‘旅程’帶到中國來。‘旅程’代表一種持續提問、持續自省、鍥而不舍又理性思索的精神,同時也建立了一種相互評議與自我評估的機制,為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既嚴肅又開放的機會。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還有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坐在一起,討論不同地區的文化政策、藝術評論、行政管理、策劃組織等重要環節是如何發展并相互影響的,又如何能通過有效的行業機制與規范使表演藝術創作在更好的土壤中孕育創新。”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