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歌手同唱客家情 齊心打造民間大舞臺
[中國客家山歌之鄉]落戶鳳崗
鳳崗鎮黨委書記朱國和從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左)手中接過“中國客家山歌之鄉”牌匾
本刊訊 日前,中國民協正式授予鳳崗鎮“中國客家山歌之鄉”榮譽稱號。這標志著近年來鳳崗大力挖掘傳承客家山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自此鳳崗客家山歌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在11月20日晚舉行的2012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賽暨第三屆八省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上,鳳崗鎮黨委書記朱國和從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手中接過“中國客家山歌之鄉”牌匾,這是繼今年年初鳳崗鎮成功創建為“廣東省客家山歌之鄉”后,客家山歌品牌發展取得又一可喜成績。9月6日,中國民協組織專家組對鳳崗鎮申請進行現場評審。由中國民協副主席、江西省文聯主席劉華,廣東省民協副主席、東莞市民協主席王少文以及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等中國民協專家組成的評審組,聽取了鳳崗鎮委委員張永雄及鎮宣教文體局、鎮文聯等單位負責人匯報鳳崗鎮申報“中國客家山歌之鄉”的相關工作情況。
上個世紀50年代,鳳崗鎮12個自然村天天都有人駁山歌,村頭巷尾,田埂山間到處歌音裊裊,達到家家傳唱的盛況。2007年,鳳崗鎮委、鎮政府全力打造客僑文化品牌,鳳崗客家山歌得到了充分挖掘與弘揚。2008年,“東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鳳崗分會暨客家山歌創作活動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創作了一大批客家山歌作品,并在全國及省、市比賽中屢獲大獎,受到了廣泛好評。該組織成立以來,長期舉辦山歌沙龍和四季歌會,客家山歌進校園、進企業、組織舉辦八省優秀客家山歌邀請賽等,在周邊客家地區產生了較大影響。該鎮還有一大批優秀山歌手,如東莞歌王張仁和,儒雅歌手洪觀祥,擂臺歌手杜帶娣等。目前,該基地擁有會員300多人。每月的15日,鳳崗鎮舉行原生態客家山歌傳承交流活動,以老帶新,傳承客家山歌。每月的1日,是鳳崗鎮“山歌沙龍”活動日,歌手自由對歌,客家山歌文化融入了市民的生活。為了促進山歌文化交流,鳳崗鎮年年舉辦圓龍山“四季歌會”,廣州、梅州、河源、惠州等地的歌手慕名前來“打擂臺”,“四季歌會”漸具影響。目前,有20名客家山歌愛好者加入了東莞市民協。
在日益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下,鳳崗鎮客家山歌協會、麒麟舞協會等20多個民間藝術團體相繼誕生,將客家文化生活內容編成鮮活生動的歌舞、小品、相聲等,將板凳龍、三角班、過山溜、蓮花調等傳統客家文藝進行重新包裝和整合,用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展現客家文化精髓。 (張德玉)
《客家山歌進校園》(梅州市蕉嶺縣人民小學)
《山歌唱出好兆頭》(加拿大怡康公司)
《雨中的洛帶》(四川省洛帶客家藝術團)
《米篩團團圓》(東莞市鳳崗鎮宣教文體局、文體中心)
小文藝作出大文章
□ 賴則昭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山歌既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又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毫無疑問,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一株生機勃勃綻放的小花。
然而,一株小花也能給祖國大地增添無限生機——2012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賽暨第三屆八省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就是以客家山歌小文藝,作出了一篇“鄉音連四海,客僑一家親”的大文章。
邀請賽于11月18至20日在東莞市鳳崗鎮舉行。此次賽事吸引了國內8個主要客家省份以及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海外國家的客屬僑團參加,共有92個節目報名參加初賽,初賽演員1000多人,有37個節目入選決賽,決賽演員400多人。此項賽事,已成為具有全國乃至世界規模的客家山歌賽事。
小文藝為何能作出大文章呢?筆者認為,放下文藝性不談,僅從民俗文化、社會意義和文化推廣的角度來分析,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小文藝與大族群。眾所周知,客家族群人口眾多,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了解客家文化的人都知道,客家人雖然是個遷徙的族群,卻對自己族群的文化根脈有著高度認同,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訓誡與傳統,客家話及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文化標志,以此來舉辦活動,自然受到數以億計的國內及海外客家人的歡迎。由此可見,大族群的文化特質,是使客家山歌小文藝作出大文章的內在因素。
小文藝與大中華。文藝雖然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卻離不開現實的土壤,離不開社會政治的需要。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賽,其定位不只是客家山歌文藝比賽,還是全國及世界客僑文化交流的平臺,更是世界華人華僑團結的盛會,這在當下其現實影響和政治意義尤為重要。
小文藝與大平臺。2012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賽暨第三屆八省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主辦單位是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和廣東電視臺,納入廣東省群眾文化重點活動項目,賽事的規格很高。小文藝大平臺,體現了主辦方全球性的文化視野和政治眼光。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賽事的規格高,賽事具有吸引力,小文藝作出大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