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獎”評獎工作研討會在滬舉辦
為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評獎機制,加強評獎隊伍和專家庫建設,發揮“山花獎”推出成果、推出人才的導向作用,提高“山花獎”的公信力、影響力和號召力,11月12日至13日,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工作研討會在上海舉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主任羅成琰,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主席團成員王勇超、韋蘇文、葉舒憲、劉華、喬曉光、吳元新、索南多杰、曹保明、潘魯生及“山花獎”評審專家劉錫誠、陶立璠、陳勤建、巫允明、樸永光、劉建、朱智忠、張锠、杭間、孫建軍共40余人參加研討活動。
羅成琰表示,評獎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紀律性都很強的工作。此次會議不僅對“山花獎”、而且對中國文聯的其他獎項也有借鑒意義。主席團成員和專家就“山花獎”評獎工作展開專題研討,這種做法值得推廣。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握導向,推介成果,讓更多的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為民間文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會上,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評獎處處長羅江華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文聯文藝評獎情況。他說,由中國文聯、全國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獎項共有13個,其中子項93個,共計1185個評獎數額。目前,中國文聯文藝評獎已形成三位一體態勢,即播種、收獲、宣傳。過去中國文聯文藝評獎存在兩個軟肋,一個是前期不播種,二是后期不宣傳。如果把評獎比作收獲的話,那么前期的播種是尤為重要的。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介紹了“山花獎”評獎情況及對今后評獎工作的構想與思考。她介紹說,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是中宣部批準的國家級文藝獎項,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共同主辦,為我國民間文藝界最高獎。該獎項設立于1999年,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民間文學藝術方面創作卓著的民間文藝作品,和在該領域取得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該獎項設有六個子項目:民間文藝成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民間文學作品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民俗影像作品獎。“山花獎”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評選出近1000個獲獎項目。“山花獎”以其評獎的導向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推出了一批民間文藝領域的優秀人才和精品力作,社會影響與日俱增,為挖掘和保護優秀的民間文藝作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民協主席團成員與專家分別對“山花獎”學術著作、民間藝術表演、民間工藝美術三個類別的評獎工作、評獎思路及評獎規則等進行研討。潘魯生綜合各組建議認為,各位專家為健全及完善評獎機制,建設評獎隊伍,加強社會監督和媒體宣傳等提出了很好的學術見解,這將有利于提高“山花獎”的公信力、影響力和號召力。 (馬雪松)
讓民間藝術不斷煥發出新的
生機和活力
□ 羅 楊
(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把當代中國最美好、最有價值的民間藝術精品和民間藝術大師呈現給人類和社會,是山花獎評獎的重大使命和責任。要以理性的思維去發掘五千年民間藝術的輝煌燦爛以及祖先留下的精神信息,以睿智的眼光去發現當代民間文藝所展示出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力量。通過山花獎的評獎使人們感悟當代中國民間藝術的博大與精彩,領略古老文化透射出的精神強光,見證當代中國民間文藝家的創造與守望。
民間藝術表演必須來自民間
□ 巫允明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
我認為,作為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第一是來自民間的,可以發展、整合之后才呈現出來,但它的精髓、它的根必須是老百姓的,換句話說是民間的,那必定也是原生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但是決不能變成純創作作品,一個編導這拿點那拿點編出來的,挺好看,技巧水平也很高,但它的根據到底是什么,找不到。這樣的情況評獎時出現過,大家都認為不行。挖掘、弘揚民族文化,我覺得這才是中國民協評獎的首要目的。
倡導并鼓勵瀕危性手工藝繼承
□ 喬曉光
(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獎作為中國民協的一個手工藝獎,它應該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復興的主流形態。因此,山花獎評獎應該有一個導向,首先對于瀕危性的傳承,特別是瀕危性手工藝的繼承應該給予大力倡導和鼓勵。其次,鼓勵創新型的作品。民間藝人自己想創新,但不能單靠他們的力量,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專業人士參與進來,那些人不見得把民間工藝品做成學院派,而是把現代的社會需求、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的設計理念融合進來。
規范評獎的對象與分類
□ 潘魯生
(中國民協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從民間文藝發展的角度看,獎項無非是兩類,第一是獎勵人的,第二是獎勵作品的。獎勵人的比如終身成就獎,高度到底怎么定位,這得有一個規范。除了學者、民間工藝的大師,應該增加傳承人,傳承人是民協工作的一個抓手,只有他們才能把文化傳播下去。從作品的角度看關鍵是分類,民間工藝與民間美術要有個界定,我們跟行業的手工藝有什么區別,跟大學的手工藝有什么區別,這個定位一定要準。這反映了中國民協評獎到底要保護什么,到底要獎勵哪些人。
加強對山花獎的宣傳和張揚
□ 張 锠
(中國民協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山花獎的后期宣傳是非常關鍵的,這個宣傳包括紙媒體和網絡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它更要求星點感,要像天上的星星,像作曲家的音符一樣,要有一個反復出現的符號、節奏或旋律,使人能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對民間藝術本體的反映,哪怕三言兩語也好。如果一個宣傳轟轟烈烈,然后長時間沒有聲音,那肯定不行。這樣才能夠在社會公眾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喚起全社會對民間藝術的關愛、支持、認知以及認同,我想這是非常關鍵的。
完善評獎規則避免遺珠之憾
□ 劉錫誠
(中國文聯研究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山花獎應該增加一條新的規則,就是超過了這屆規定的年限,以前被遺漏了,或者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進入終評,作為終審評委有權提出新的候選人或作品,如果獲得三個人復議或者有三分之一同意就可以列入候選之列,這個做法非常重要。因為山花獎是這個領域的最高獎,如果遺珠了,候選人或作品就可能永遠被淹沒了。中國民協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有這種察覺,以避免永遠的遺珠之憾,這樣才能提高水平與公信力。
倡導并鼓勵瀕危性手工藝繼承
□ 喬曉光
(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獎作為中國民協的一個手工藝獎,它應該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復興的主流形態。因此,山花獎評獎應該有一個導向,首先對于瀕危性的傳承,特別是瀕危性手工藝的繼承應該給予大力倡導和鼓勵。其次,鼓勵創新型的作品。民間藝人自己想創新,但不能單靠他們的力量,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專業人士參與進來,那些人不見得把民間工藝品做成學院派,而是把現代的社會需求、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的設計理念融合進來。
規范評獎的對象與分類
□ 潘魯生
(中國民協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從民間文藝發展的角度看,獎項無非是兩類,第一是獎勵人的,第二是獎勵作品的。獎勵人的比如終身成就獎,高度到底怎么定位,這得有一個規范。除了學者、民間工藝的大師,應該增加傳承人,傳承人是民協工作的一個抓手,只有他們才能把文化傳播下去。從作品的角度看關鍵是分類,民間工藝與民間美術要有個界定,我們跟行業的手工藝有什么區別,跟大學的手工藝有什么區別,這個定位一定要準。這反映了中國民協評獎到底要保護什么,到底要獎勵哪些人。
加強對山花獎的宣傳和張揚
□ 張 锠
(中國民協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山花獎的后期宣傳是非常關鍵的,這個宣傳包括紙媒體和網絡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它更要求星點感,要像天上的星星,像作曲家的音符一樣,要有一個反復出現的符號、節奏或旋律,使人能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對民間藝術本體的反映,哪怕三言兩語也好。如果一個宣傳轟轟烈烈,然后長時間沒有聲音,那肯定不行。這樣才能夠在社會公眾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喚起全社會對民間藝術的關愛、支持、認知以及認同,我想這是非常關鍵的。
完善評獎規則避免遺珠之憾
□ 劉錫誠
(中國文聯研究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山花獎應該增加一條新的規則,就是超過了這屆規定的年限,以前被遺漏了,或者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進入終評,作為終審評委有權提出新的候選人或作品,如果獲得三個人復議或者有三分之一同意就可以列入候選之列,這個做法非常重要。因為山花獎是這個領域的最高獎,如果遺珠了,候選人或作品就可能永遠被淹沒了。中國民協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有這種察覺,以避免永遠的遺珠之憾,這樣才能提高水平與公信力。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