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寫意性的表現方式
縱觀作為中國畫重要組成部分的工筆畫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所有的工筆畫家和工筆作品無不體現出“寫意”這一理念。工筆畫和寫意畫相比,僅僅只是表現方法不同而已,其本質也是寫意的。
工筆畫之“寫意”,首先表現在它追求表現上的自由。這就是說,它既不著重再現形象的客觀真實,也不受時空觀念的限制,而是努力使作品達到“緣物寄情”、“傳情言志”的最高境界。比如,工筆畫中線條的起伏、粗細、轉折,雖然有時也暗示陰陽向背與光影的變化,但它不像西畫寫實——模擬出接近真實的視覺空間,而主要是通過線條的變化來強調形象的本質特征,借以表達畫家的情感和意愿。又如,在透視處理上,工筆畫不限制在一個固定的視覺范圍內,而是用移動視點去觀察對象,以展現廣闊的空間和連續的時間。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畫面以橫卷連續構圖的形式,描繪了韓熙載及其賓客們的宴樂情景。全圖共分“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五段,同一人物在畫面上反復出現,大膽而圓滿地完成了場景的轉換與時間的推移,全面、深刻而有趣地表現了宴會上賓主尋歡調笑、互相戲謔的情態。再如,工筆花鳥畫中的常見題材“折枝花”,它既不要求畫面再現形象的客觀真實,也不要求觀畫者僅僅停留在自然物象的客體上,而是希望在自然客體和自我本體的關系中體會到詩一般的繪畫空間。另外,工筆畫在色彩處理上不一定要表現出物體的固有色、環境色和光源色對物體的影響,而是根據作者的主觀愿望設計出理想的、響亮且和諧的畫面色調。
其次,工筆畫之“寫意”表現在以詩詞、書法、金石入畫上。詩詞的發展,給中國畫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工筆畫的影響。工筆畫創意上尚含蓄,講曲藏,畫面上題詩,詩畫互補,突出了詩情畫意。以書法、金石的入畫,一方面是指以書法、金石本身充實和豐富畫面;另一方面是指以書法、金石的技巧融入工筆畫的線描技法中,大大強化、豐富了繪畫語言,使得工筆畫的線條遠遠超出了造型的職能范圍,獲得獨立的審美價值。
再者,工筆畫之“寫意”,還表現在“盡精微,致廣大”。工筆畫工整細致,明徹入微,但并不是在畫面上描寫一切細節,而是強調畫家“思”的作用,強調表現手法上的自由,講究概括、取舍、提煉,往往“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比如,唐代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用繡像似的構圖手法,描繪了貴族婦女在采花、看花、漫步、戲犬等游樂生活中的神情姿態,大膽舍棄一切背景,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深入觀察畫面不難發現,作者對人物肌膚、五官的描繪一絲不茍,對衣服花紋的描繪輕松靈活,整個畫面呈現出“工中有寫”的藝術趣味。這點與中國戲曲何等相似!一切都是“意”,一切都是“神”,一切都是“不似之似”,只求“達意而已”。
(編輯:竹子)